傳統漢人社會對喪葬禮儀頗為注重,臺灣社會的喪葬文化更是五花八門,項目繁多,令人眼花撩亂,近年來更流行電子琴花車、孝女白琴、五子哭墓等陣頭來協助哭喪,每次遇到喪事,麥克風傳出來震耳欲聾的哭聲,分貝高的嚇人,但基於死者為大的原則,即使噪音擾民,鄰居多半也會睜隻眼閉隻眼忍耐了事。臺灣民間喪葬儀式中的孝男、孝女,指的是往生者的子女,民間習俗家中長輩若往生,一般來說是由子女致喪敬哀,如果死者沒有子女,其實由家族中同輩男女取代即可。但是現代社會人口多半簡單,基於要死者需有人「送終」的原則,若真的無子女當作孝男、孝女,就會以殯葬禮儀業者取代,而有些喪家為了讓喪禮更有「派頭」,即使家中已經有孝男、孝女,也會不惜資本聘請職業孝男、孝女幫忙哭喪,彷彿哭的越大聲喪禮就越隆重。
這些喪葬陣頭中,公認「表演」的最誇張的就是孝女白琴。孝女白琴在前頭痛哭的時候,喪家就得尾隨在後面跟著哭,究竟孝女白琴是怎麼發展出來?
其實這是臺灣腦筋動的奇快的葬儀業者,從黃俊雄布袋戲中得到的靈感。看過《雲州大儒俠》的四、五年級生(泛指民國40至59年間出生者),除了對史豔文耳熟能詳之外,應該對孝女白瓊這個角色不會陌生。白瓊一身素縞,手持哭喪棒,白幡上寫著「接引西方」四個大字,據說她遭逢喪母之慟,為了將母親的骨灰帶到聖地安葬,行走江湖。
孝女白瓊喪母的悲傷形象,被臺灣的殯葬業者利用,成為喪葬陣頭的角色,然後白瓊又訛音為白琴,以訛傳訛之下,從此臺灣也就多了「孝女白琴」這麼一個特殊的職業。
臺灣職業的孝女白琴,生意好到搭車趕場不說,一抵達喪家門口,披麻帶孝後,拿起麥克風,從棺材數公尺之前就開始哭喊,或跪或叩,一面哭一面匍匐前進,悲傷至極的樣子,真會讓人有喪者是其親的錯覺,可說是公認的演技派。
孝女白琴,是傳統臺灣社會性別刻板印象下的產物。傳統社會認為男兒有淚不輕彈,因此男性往往被要求堅強;女性則是感情的照顧者,被允許大聲哭泣,因此喪禮中常有要求女性大聲啼哭的習俗,或是跪拜到雙腿淤青的場面。學習如何跳脫「習俗苦海」,讓女性也可以用肅穆的心情送別親人,應該是未來臺灣殯葬禮俗改善中重要的一個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