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出版
- (日〕笠原政治,楊南郡譯,《臺灣原住民映像—淺井惠倫教授攝影集》,臺北:南天書局,1995。
- [明]陳第,〈東番記〉,收入[明]陳有容著,《閩海贈言》,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,(臺北: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,1959年),頁24-27。
- 〈北郭園中的孔雀:不和傳統妥協的新竹名媛劉玉英〉,《中央日報》,1997年3月14日,版5。
- 〈老問題‧新說明 女老師可以穿迷你裙嗎 潘振球表示隨她的便吧〉,「中國時報」,3版,1969年12月13日。
- 〈育嬰留職停薪將可請領津貼/政院通過就業保險法和兩性工作平等法修正案 未來勞工生育最高可領逾21萬元〉,《經濟日報》,2007年4月5日,版A8。
- 〈林吳帖女士事略〉,國史館編,《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》第13輯,(臺北:國史館,1995年),頁117。
- 〈迷你裙喇叭褲 即將過時〉,「中國時報」,3版,1970年4月20日。
- 〈迷你裙暴露太多 女議員表示反對〉,「中國時報」,6版,1969年11月16日。
- 〈迷你裙暴露弱點 給蚊蟲叮咬機會 玉腿留痕 傳染疾病 大夫呼籲少女當心〉,「中國時報」,3版,1970年7月8日。
- 〈參加競技大會林蕭兩女五日歸臺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,第11552號(1932年6月7日)。
- 〈國父館女服務員不平/委請律師爭工作權益〉,《聯合報》,1987年8月4日,版7。
- 〈悉聽尊便 教廳對穿迷你裙 沒有意見〉,「中國時報」,3版,1969年11月11日
- 〈陳尚文〉,國史館編,《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》第13輯,(臺北:國史館,1995年),頁301-303。
- 〈著迷你裙 高立講臺 似也不雅 教局不下禁令 認以樸實為宜〉,「中國時報」,5版,1969年11月12日。
- 〈超短迷你裙 韓國不許穿 小姐違反新規定 拘留兩天開先例〉,「中國時報」,3版,1973年4月20日。
- 〈裙子越短 閑話越多 迷你裙困擾高市女教師〉,「中國時報」,6版,1969年11月19日。
- 〈嘉義婦女問題講演會〉,《臺灣民報》第134號,第9、10版。
- 〈臺灣的女兒:女性造像〉,《臺灣世紀回味》紀錄片,臺北:公共電視製作,2001年。
- 〈諸羅婦女協進會出現了〉,《臺灣民報》第118號,第13版。
- 〈諸羅婦女懇親會〉,《臺灣民報》第126號,第8版。
- 《女學學誌:婦女與性別研究》,臺大婦女研究室,2002年5月-迄今。
- 《中一中電子報》:陳佳吟,〈超ㄅㄧㄤˋ的中一中家政課──快樂廚房篇〉,期9(2003年10月31日)。
- 《性/別教育通訊》,國立中央大學性/別研究室,1997年12月-1999年4月。
- 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》,「校園性別運動紀事」專輯,期34(2006年2月)。
- 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》,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性別與空間研究室,1995年9月-迄今。
- 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──廁所專題》,期3(1996年12月)。
- 《拉媽報》:〈原住民同志家庭專題〉,期13(2007年03月)。
- 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中央研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研究所,1993年6月-迄今。
- 《婦女研究通訊》,臺大婦女研究室,1985年12月-1994年6月。
- 《婦女新知》,婦女新知基金會,1982年2月-1995年12月。
- 《婦女新知》,「女人連線,反性騷擾」專刊,期145(1994年6月)。
- 《婦女新知通訊》,婦女新知基金會,1996年1月-迄今。
- 《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》,臺大婦女研究室,1994年12月-2001年9月。
- 《婦女與兩性學刊》,臺大婦女研究室,1990年1月-2001年6月。
- 《婦研縱橫》,臺大婦女研究室,2003年4月-迄今。
- 《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──〈形塑性/別身體的校園堡壘〉專題》,期32(2005年2月)。
- 《歷史月刊》,「女學會十年與臺灣婦女運動」專輯,期188(2003年9月)。
- 《騷動》季刊,婦女新知基金會,1996年6月-1998年3月。
- 《騷動》季刊,「公娼失業,婦運旁觀?」專題,期5(1998年3月)。
- ﹝日﹞吉見,〈服裝解說: 新娘禮服〉,《民俗臺湾》,2卷下13號(1942),頁45。
- ﹝日﹞東方孝義,《臺湾習俗》(臺北:南天書局,1997),頁4-5婚禮裝。
- ﹝日﹞東方孝義,《臺湾習俗》(臺北: 南天書局,1997),頁5小兒服裝。
- ﹝日﹞東方孝義,《臺湾習俗》(臺北:南天書局,1997),頁5-6現代新樣式衣服。
- 〔日〕山中樵,〈黃叔璥臺灣番社圖就〉,收入陳柔森編,葉婉奇譯,《重塑臺灣平埔族圖像》(臺北:原民文化,1999),頁28-42。
- 〔日〕立石鐵臣,〈本島人女性服裝—夏街頭見〉,《民俗臺湾》,1卷3號(1941),頁29-30。
- 〔日〕吉見,〈服裝解說: 晴着上衣〉,末次保、金關丈夫主編,《民俗臺湾》,3卷(上)1號(1943),頁42-43。
- 〔日〕池田敏雄,〈民俗雜記〉,《民俗臺灣》,3卷下9號(1943),頁29-30、37。
- 〔日〕池田敏雄,〈民俗雜記〉,《民俗臺灣》,3卷下9號(1943),頁28-29
- 〔日〕東方孝義,《臺湾習俗》(臺北: 南天書局,1997),頁13-16履物。
- 〔日〕東方孝義,《臺湾習俗》(臺北: 南天書局,1997),頁10-13頭髮及帽子。
- 〔日〕鈴木清一郎著,馮作民譯,《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》(臺北:眾文圖書公司,1989),287-416。
- 〔清〕郁永河,《裨海紀遊》,臺北: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,1959。
- 〔清〕黃叔璥,《臺海使槎錄》,臺北: 大通書局,1984。
- Jason Lee,〈老莫的春天始於原住民的冬天〉,《臺灣原住民月刊》,期6(2000年5月),頁15。
- M.G .Lord著、閻蕙群譯,《永遠的芭比》,臺北:智庫文化,1996年。
- Otness, Harold M., One Thousand Westerners in Taiwan, to 1945: A 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. Taipei: Preparatory Office for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of Academia Sinica, 1999, pp.137-138.
- Wu, Chia-Ling. “Have Someone Cut the Umbilical Cord: Women’s Birthing Network, Knowledge, and Skills in Colonial Taiwan.” Paper Presented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aiwanese Sociological Society,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, Taipei, November 19-20, 2005.
- 一凡,〈阿美族情人帶一「戴」定終身〉,《臺灣原住民月刊》,期22(2001年8月),頁22-48。
- 乃悅,〈花蓮地區原住民族與漢族正常年輕女性的音域圖比較〉,花蓮: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5年。
- 二十年來的臺灣婦女編輯委員會,《二十年來的臺灣婦女》,臺北: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,1965年。
- 刁明芳、謝其濬,《永遠向前:紀政的人生長跑》,臺北:天下遠見,2003年。
- 大橋捨三郎,《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》,臺北: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,1941 年。
- 女性學學會著,《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:1995年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5年。
- 女性學學會著、劉毓秀主編,《女性‧國家‧照顧工作》,臺北:女書文化,1997年。
- 女學會,《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:1995年》,臺北:時報文化出版,1995年。
- 山本禮子,《植民地臺灣の高等女学校研究》,東京:多賀出版社,1999年。
-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,《番族慣習調查報告》(5卷),臺北: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,1996-2003年。
- 中正大學歷史所性騷擾事件調查小組編,《中正大學歷史所性騷擾事件調查報告》,嘉義:中正大學歷史所性騷擾事件調查小組,1994年。
- 中村孝志著,吳密察、翁佳音、許賢瑤等編,《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(下卷)》,臺北:稻鄉出版社,2002年。
-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編,《我們的工作》,臺北: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,1976年。
- 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編,《婦聯五十年》,台北: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,2000年。
- 中華救助總會主辦,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、財團法人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協辦,《婚姻移民──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》,臺北 : 中華救助總會,2004年。
- 井上輝子,〈恋愛観と結婚観の系譜〉,收入総合女性史硏究会編,梅村惠子、 小和田美智子主編,《日本女性史論集4 婚姻と女性》,東京:吉川弘文館,1998年。
- 尤美女律師、黃顯凱律師合著,《女人一生必備的幸福法律書》,臺北,方智出版, 2005年。
- 心思,〈魏海敏—傳統的寵兒〉,《大雅藝文雜誌》,期11(2000年10月),頁55-5
- 文藻外國語文專校30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小組,《葉茂由來根自深:私立文藻外國語文專科學校建校30週年紀念特刊》,高雄:文藻外國語文專校,1996年。
- 方惠光,〈臺灣原創意──原汁原味的電子花車與檳榔西施〉,《王城氣度》,期12( 2007年2月),頁28-31。
-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編,《與娼同行,翻牆越界:公娼抗爭運動文集》,臺北:巨流圖書出版,2002年。
-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編輯,《百年公娼,臺北再見!》,臺北: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,2001年。
- 片岡巖著,陳金田譯,〈臺灣人的纏足及其他〉,《臺灣風俗誌》(臺北:大立出版社,1981),頁93-96。
- 片岡巖著,陳金田譯,〈臺灣人的裝飾品〉,《臺灣風俗誌》(臺北: 大立出版社,1981),頁92。
- 片岡巖著,陳金田譯,〈臺灣人的頭髮〉,《臺灣風俗誌》(臺北:大立出版社,1981),頁87-91。
- 王幼玲,〈髮禁是選擇題,還是是非題?〉,《張老師月刊》,期333 (2005年9月),頁42-45。
- 王如玄、李晏榕,〈性別主流化──邁向性別平等之路〉,《研習論壇月刊》,期76(2007年6月),頁18-26。
- 王如玄主編、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,《女人六法:婦女權益法令彙編實用手册》,臺北: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,1999年。
- 王宇清,〈祺(旗)袍的歷史〉,《東方雜誌》,8卷8期(1975),頁54-62。
- 王安祈,《臺灣京劇五十年》,宜蘭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2002年。
- 王安祈,《光照雅音──郭小莊開創臺灣京劇新紀元》,臺北:相映文化出版,2008年。
- 王志鈞,〈高金素梅當立委,月薪只拿2萬-緋聞藝人轉型國會女戰士之路 〉,《商業周刊》,期752(2002年4月22-28日),頁48-51。
- 王甫昌,〈光復後臺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〉,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》,期76(1993年秋季),頁43-96。
- 王秀雲,〈芥菜種傳道會創辦人──孫理蓮〉,收入鄭至慧等著,《女人屐痕Ⅱ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草根出版,2008年),頁66-79。
- 王秀雲,〈評介王雅各:《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》〉,《女學學誌:婦女與性別研究》,期18(2004年12月),頁197-208。
- 王泰升、曾文亮編撰,《二十世紀臺北律師公會會史》,臺北:臺北律師公會,2005年。
- 王雅各,《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》,臺北:巨流出版,1999年。
- 王蜀桂,《臺灣原住民傳統織布》,臺中:晨星發行,2004年。
- 王肇楠,《臺灣梳妝臺的研究與修復──以「富貴春喜」細木作爲例》,臺北:南天書局,2003年。
- 王德威,〈從〈狂人日記〉到《荒人手記》──論朱天文,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〉,收入朱天文《花憶前身》(臺北:麥田文化,1996年),頁7-23。
- 王德威,〈序論:老靈魂前世今生〉,收入朱天心,《古都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,1997年),頁9-32。
- 王燦槐,〈我國性侵害防治工作之問題與改革──官方性侵害防治的組織設計〉,《中大社會文化學報》,期16(2003年6月),頁41-67。
- 王瀞苡,《神靈活現:驚豔八仙彩》,臺北:博揚文化,2000年。
- 王瀞苡,《女紅:臺灣民間刺繡》,臺北:商周出版社,2000年。
- 王灝,《台灣人的生命之禮 成長的喜悅》,1992年。
- 王灝,《婚嫁的故事》,臺北:臺原出版社,1992年。
- 王灝撰文、梁坤明版畫,《臺灣人的生命之禮:成長的喜悅》,臺北:臺原出版社,1992年。
- 丘秀芷,《風華五十年:半世紀女作家精品》,臺北:九歌出版,2006年。
- 丘秀芷,《大愛──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》,臺北:天下文化,1996年。
- 包德明,《理想和信念》,臺北:私立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,1967年。
-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、上海藝術研究所組織編,《中國京劇史》,北京:中國戲劇出版社,1999年。
- 卡通「小甜甜」、「喬琪姑娘」、「飛天小女警」、「霹靂嬌娃」、「魔法Do Re Mi」。
- 卡維波,〈制服的權力政治〉,《聯合文學》,12卷11期(1996),頁57-61。
- 古國順主編,《春風化雨一百年: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建校百週年紀念專刊》,臺北:臺北市立師範學院,1995年。
- 古樓,〈中央噴水池與嘉義媽祖婆──許世賢之許家班〉,收入范情等著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92-107。
- 史倩玲,〈哺乳風波 反映乳房迷思〉,「臺灣立報」,2010年4月6日。
-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,《大法官釋憲史料》,臺北:司法院,1998年。
- 司法院史實紀要編輯委員會編,《司法院史實紀要》,臺北:司法院,1982年。
- 生命力新聞:呂嘉鴻,〈網氏電子報 「網」住女人心〉,2002年4月11日。
- 田啟文等編著,《臺灣文學讀本》,臺北:五南出版,2006年。
-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‧百年樂人前輩音樂工作者群相‧林秋錦
- 白茲‧牟固那那(武香梅),《親愛的Ak’i,請您不要生氣》,臺北:女書文化,2003年。
- 白榮熙編纂,《重修臺灣省通志‧卷七‧政治志衛生篇》,南投:臺灣省文獻會,1995年,頁51-56、458-460。
- 白榮熙編纂,《重修臺灣省通志.卷七政治志衛生篇》,南投:臺灣省文獻會,1995年,$頁529-535。
- 白露,〈有所需求──一九二○年代的自然科學、社會科學和女性〉,收入游鑑明、羅梅君、史明主編,《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》(臺北:左岸文化,2007年),頁205-254。
- 皮以書,《中國婦女運動》,臺北:婦聯書刊社,1973年。
- 目黑五郎、江廷遠,《現行保甲制度叢書》,臺中:保甲制度叢書普及所,1937年。
- 石之瑜,《宋美齡與中國》,臺北:商智文化,1998年。
- 石萬壽,《臺灣的媽祖信仰》,臺北:臺原出版社,2000年。
- 向元玲,〈苗栗地區客家婚俗研究──以苗栗市、公館鄉、銅鑼鄉為例〉,臺中: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,2000年。
- 向麗頻,〈《三六九小報》〈花叢小記〉所呈現的臺灣藝旦風情〉,《中國文化月刊》,期261(2001年12月),頁48-76。
- 宇文正,《永遠的童話:琦君傳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6年。
- 成令方,〈性別、醫師專業和個人選擇──臺灣與中國女醫師的教育與職業選擇,1930-1950〉,《女學學誌:婦女與性別研究》,期14(2002年11月),頁1-44。
- 成令方,〈性別與醫師專業——臺灣四代女醫師的故事〉,《醫望雜誌》,期25(1998年5月),頁95-98。
- 成令方、吳嘉苓,〈科技性別政治:理論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〉,《科技、醫療與社會》,期3 (2005年9月),頁51-112。
- 成令方、許雅惠、郭彥廷,〈親人離開我們以後〉,收入蘇芊玲、蕭昭君主編,《大年初一回娘家──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》(臺北:女書店,2005年),頁103-111。
- 朱天心,〈想我眷村的兄弟們〉,收入蘇偉貞主編,《臺灣眷村小說選》,臺北:二魚文化,2004年。
- 朱天心,《擊壤歌:北一女三年記》,臺北:三三書房,1989年。
- 朱德蘭,〈太平洋戰爭與臺灣原住民「慰安婦」(1941-1945)〉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》,期163(1995年12月),頁53-70。
- 朱德蘭,《臺灣慰安婦》,臺北:五南出版,2009年。
- 朱德蘭,《臺灣總督府と慰安婦》,東京都:明石書店,2005年。
- 朱德蘭編輯解說,《臺灣慰安婦關係資料集》,東京都:不二出版社,2001年。
- 江才健,《吳健雄──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6年。
- 江文瑜,《山地門之女──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》,臺北:聯合文學出版,2001年。
- 江月美,〈官夫人俱樂部,齊家報國皆響應──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136-145。
- 江映碧,《高棪:舞動春風一甲子》,臺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2004年。
- 江美芬,〈臺灣慰安婦之研究─慰安所經驗及影響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6年。
- 江燦騰,〈清季臺灣婦女的髮型與纏足〉,《歷史月刊》,3期(1988年),頁81-83。
- 江燦騰,〈從齋姑到比丘尼: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的百年滄桑〉,《歷史月刊》,期105(1996年10月),頁22-32。
- 江寶釵,〈日本時代台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──以《三六九小報》「花系列」為觀察場域〉,《中正中文學術年刊》,期6(2004年12月),頁29-63。
- 江寶釵,〈從《三六九小報》看日治臺灣藝旦才藝教育及其文化視野〉,「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研討會」,臺灣大學中文系、音樂研究所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聯合主辦,2002年11月9、10日,地點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。
- 江寶釵編,《張李德和書畫集》,嘉義:嘉義市文化局,2000年。
- 江寶釵編,《張李德和詩文集》,臺北:巨流出版,2000年。
- 池田敏雄,〈關三姑〉,收入林川夫主編,《民俗臺灣》(中譯本),輯1(臺北:武陵出版社,1990年),頁28-31。
- 竹中信子,《植民地臺湾の日本女性生活史‧明治篇》,東京:田畑書店,1995年。
- 竹中信子,《植民地臺湾の日本女性生活史‧昭和篇》,東京:田畑書店,2001年。
- 竹中信子著、熊凱弟譯,《日治臺灣生活史:日本女人在臺灣.昭和篇.1926-1945年》,臺北:時報文化,2009年。
- 竹村豐俊編,《臺灣體育史》,臺北:臺灣體育協會,1933年。
-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,《客家衣展風華》(臺北: 寶瓶廣告有限公司,2007),頁10-60。
- 行雲,〈江學珠與北一女〉,《歷史月刊》,期191(2003年12月),頁103-114。
- 西蒙.波娃著,楊美惠譯,《第二性》(第二卷:處境),臺北:志文出版社,1992年。
- 何思瞇,《臺北縣眷村調查研究》,臺北:臺北縣文化局,2001年。
- 何春蕤,《呼喚臺灣新女性:《豪爽女人》誰不爽?》,臺北:遠流元尊文化,1997年。
- 何春蕤,《豪爽女人:女性主義與性解放》,臺北:皇冠文化出版,1994年。
- 何春蕤編,《性工作:妓權觀點》,臺北:巨流圖書,2001年。
- 何春蕤編,《性工作:妓權觀點》,臺北:巨流圖書出版,2001年。
- 何素花,〈採茶婦女──客家勞動婦女的一個面相〉,收入賴澤涵主編,《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──語言、拓墾、婦女與社區發展》(臺北市:行政院客家委員會,2002年),頁495-543。
- 何素花,〈臺灣蠶業之發展──日據殖民經濟事業之一〉,《臺灣史料研究》,期22(2004年1月),頁72-111。
- 何義麟,〈青年會、處女會〉,收入許雪姬等編,《臺灣歷史辭典》(臺北:遠流,2004年),頁541-542。
- 余之良,《「心鎖」之論戰》,臺北:五洲出版,1963年。
- 余彥娟,〈從母親角色爭議看第二波美國婦女運動中的種族歧視〉,《新史學》,14卷3期(2003),頁45-79。
- 余曉嵐,〈現代「性」的追求:臺灣性教育論述的歷史考察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5年。
- 作者不詳,〈臺北女子高等學院訪問記〉,《臺灣婦人界》,期5(1934年5月),頁136-138。
- 作者不詳,〈公學校女生徒の裁縫問題〉,《臺灣婦人界》,卷4期11(1937年11月),頁20-22。
- 利格拉樂.阿女烏,《穆莉淡:部落手札》,臺北:女書文化,1998年。
- 利格拉樂‧阿(女烏),〈樓上樓下:都會區中產階級女性運動與原住民女性運動的矛盾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4(1997年6月),頁4-9。
- 利格拉樂阿‧阿(女烏),《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》,臺中:晨星出版社,1996年。
- 吳佩蓁整理,〈錘鍊中見璀璨:第四屆工業永續精銳獎卓越成就獎得主──裕隆企業集團總裁吳舜文女士談企業永續經營〉,《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》期12,(2003年12月),頁8-10。
- 吳品賢,〈日本時代臺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〉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1年。
- 吳政憲,〈解嚴後臺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(1900-1930)──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〉,《興大歷史學報》,期19(2007年11月),頁391-444。
- 吳玲宜,《臺灣前輩音樂家群相》,臺北:大呂出版社,1993年。
- 吳玲宜,《臺灣前輩音樂家群相》,臺北:大呂出版社,1993年
- 吳修辰、王茜穎,〈許芳宜從芭蕾考三分到現代舞后──比王建民更早揚名美國的台灣之光〉,《商業週刊》,期1001 期(2007 年1 月),頁90-92。
- 吳喆,〈李又寧〉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史研究通訊》,期31(2001年3月),頁66-72。
- 吳琬瑜,《吳舜文的競合策略:裕隆、中華飆第一》,臺北:天下雜誌,1999年。
- 吳琬瑜,〈殷琪:高鐵十年,心不隨境轉〉,《天下雜誌》,期368(2007年3月28日),頁50-55。
- 吳雅琪,〈臺灣婦女團體的長青樹──臺灣省婦女會(1946-2001)〉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8年。
- 吳嘉苓,〈醫療專業、性別與國家:臺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〉,《臺灣社會學研究》,期4(2000年7月),頁191-268。
- 吳爾芙著、張秀亞譯,《自己的房間》,臺北:天培文化,2008年。
- 吳德功,《吳德功先生全集.戴案記略》,南投:臺灣省文獻會,1992年。
- 吳鄭重,〈菜市場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初探:全球化臺北與市場多樣性的生活城市省思〉,《臺灣社會研究》,期55(2004年9月),頁47-100。
- 吳燈山,《證嚴法師》,臺北:聯經出版社,1997年。
- 吳燕秋,〈解構當代臺灣婦女史中墮胎論述的兩難〉,發表於「女性主義:知識生產與實踐」學術討會暨2005年女學會年會,臺灣女性學學會、國立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辦,2005年10月1-2日。
- 吳麗娟、賴顯松,〈我國學生校(制)服型式之研究〉,《臺南家專學報》,14期(1995),頁291-324。
- 呂木蘭,〈現代坐月子的女性觀點──以坐月子中心的產婦為例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9年。
- 呂秀蓮,《重審美麗島》,臺北:前衛出版,1997年。
- 呂明純,〈西風殘照,漢家陵闕—日據時期臺灣藝旦的文化傾向及其影響〉,疆界/將屆: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,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、文化研究學會主辦,2004年12月18、19日,地點在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。
- 呂明純,《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: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》,臺北:學生書局,2007年。
- 呂明純,〈反客為主的日據女性小說──張碧淵《羅曼史》初探〉,《文學臺灣》,期45(2003年1月),頁260-278。
- 呂芝華,〈國民中小學性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──民國61-94年教科書內容分析〉,新竹: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5年。
- 呂阿昌,〈和妊娠及生產有關的臺灣民俗〉,收錄於林川夫編,《民俗臺灣》(中譯本),輯1(1941年11月),(臺北:武陵出版社,1995年),頁143-149。
- 呂國楨,〈誰教她是藝人金素梅?〉,《新新聞》,期792(2002年5月9-15日),頁58-60。
- 呂錦媛,〈金錢與探戈──臺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宋錦秀,〈妊娠、安胎暨「妊娠宇宙觀」:性別與文化的觀點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,卷7期2(2000年6月),頁117-162。
- 宋錦秀,〈臺灣傳統安胎暨「胎神」的觀念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,卷3期2(1996年12月),頁143-193。
- 完顏紹元,《婚嫁》,香港:萬里書店,2004年。
- 李又寧、張玉法,《中國婦女史論文集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81、1988年。
- 李又寧、張玉法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:1842-1911》,臺北:傳記文學,1975年。
- 李大偉、林薇,〈國中男女生上工藝及家政課程之實施模式及成效研究〉,《師大學報》,期36(1991年),頁323-364。
- 李小華,《劉鳳學訪談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8年。
- 李仁豪,〈我的姑婆──李幫助牧師〉,《新使者》,期57(2000年4月),頁39-41。
- 李元貞,〈詩思深刻迷人的女詩人──杜潘芳格〉,《文學臺灣》,期3(1992年6月),頁68-77。
- 李元貞,〈臺灣婦運──百草千花的躍動〉,《國史館館刊》,期34(2003年6月),頁3-15。
- 李文,《縱橫五十年:呂秀蓮前傳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6年。
- 李玉珍,〈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︰戰後臺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〉,《中央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》,期87(1999年12月),頁97-128。
- 李玉珍,〈出家入世──戰後臺灣佛教女性僧侶生涯之變遷〉,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編,《回顧老臺灣、展望新故鄉──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北: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,2000年),頁409-441。
- 李亦園,《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》,臺北:聯經出版社,1982年。
- 李亦園,〈臺灣平埔族的的器用與衣飾〉、〈從文獻資料看平埔族〉,《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》(臺北:聯經出版社,1982),頁1-28、49-76。
- 李安妮主編,《深耕──臺北YWCA半世紀的足跡》,臺北: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,2001年。
- 李至和,〈九○年代臺灣流行音樂中之原住民歌手形象分析〉,臺北: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0年。
- 李欣潔,〈一曲幽歌訴衷情 山地歌后盧靜子〉,《臺灣原住民月刊》,期12(2000年11月),頁44-47。
- 李奕興,《彰化節孝祠彩繪藝術》,彰化:彰化縣文化中心,1996年。
- 李皇良,〈李曼瑰和臺灣戲劇發展之研究〉,臺北: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4年。
- 李皇良,《李曼瑰》,臺北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,2003年。
- 李貞德,〈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〉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期2(1994年6月),頁251-270。
- 李貞德,〈從師母到女宣──孫理蓮在戰後臺灣的醫療傳道經驗〉,《新史學》,卷16期2(2005年6月),頁95-151。
- 李貞德、梁其姿主編,〈導言〉,《婦女與社會》(北京:中國大百科百書出版社,2005),頁1-3。
- 李貞德、梁其姿主編,〈導言〉,《婦女與社會》(北京:中國大百科百書出版社,2005年),頁1-3。
- 李敏勇主持、陳謙記錄、林秀梅整理,〈悲情之繭──杜潘芳格作品研討會〉,《文學臺灣》,期7(1993年7月),頁199-213。
- 李曼瑰,《李曼瑰劇存》,臺北:正中書局,1979年。
- 李淑娟,〈趙可式/張開安寧療護大傘/庇盡臨終病患平安〉,《聯合報》,「國家醫療奉獻獎系列」,2004年4月30日。
- 李莎莉,《臺灣原住民衣飾文
- 李喆順等作、夏林清等譯,《殊途同歸:亞洲女工組織工作經驗集》,臺北:臺灣工運雜誌社,1993年。
- 李喆順等著,夏林清等譯,《殊途同歸──亞洲女工組織工作經驗集》,臺北:臺灣工運雜誌社,1993年。
- 李惠珊,〈女同志家庭親子關係法制之研究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8年。
- 李惠貞,〈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空間經驗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
- 李惠貞,〈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空間經驗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李瑞宗、陳玲香,《藍──臺灣的民族植物與消失產業》,臺北: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,2000年
- 李瑞騰主編,《霜後的燦爛: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南: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出版,2003年。
- 李筱峰,《戰後臺灣初期的民意代表》,臺北:自立晚報出版社,1993年。
- 李筱峰,《戰後臺灣初期的民意代表》,臺北:自立晚報,1986年。
- 李嘉鑫,〈臺灣漢人婚喪禮俗當中的「漢皮蕃骨」〉,《臺灣原住民月刊》,期3(2000年2月),頁46-49。
- 化:傳統‧意義‧圖說》,臺北:南天,1998年。
- 李雪莉,〈廢娼事件,婦運路線之爭翻上檯面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5(1998年 3月),頁4-17。
- 李喆順等作、夏林清等譯,《殊途同歸:亞洲女工組織工作經驗集》,臺北:臺灣工運雜誌社,1993年。
- 李喆順等著,夏林清等譯,《殊途同歸──亞洲女工組織工作經驗集》,臺北:臺灣工運雜誌社,1993年。
- 李惠珊,〈女同志家庭親子關係法制之研究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8年。
- 李惠貞,〈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空間經驗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
- 李惠貞,〈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空間經驗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李瑞宗、陳玲香,《藍──臺灣的民族植物與消失產業》,臺北: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,2000年
- 李瑞騰主編,《霜後的燦爛: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南: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出版,2003年。
- 李筱峰,《戰後臺灣初期的民意代表》,臺北:自立晚報出版社,1993年。
- 李筱峰,《戰後臺灣初期的民意代表》,臺北:自立晚報,1986年。
- 李嘉鑫,〈臺灣漢人婚喪禮俗當中的「漢皮蕃骨」〉,《臺灣原住民月刊》,期3(2000年2月),頁46-49。
- 李碧華,《煙花三月》,臺北:臉譜出版社,2001年。
- 李遠輝、李菁萍編著,《北郭園孔雀──劉玉英的故事》,新竹:新竹市立文化中心,1999年。
- 李錦容,《臺灣女英雄陳翠玉》,臺北:前衛出版社,2003年。
- 李瓊月,〈讓臺灣女人活躍世界舞臺──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〉,收入范情等著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124-135。
- 李瓊月,〈拓荒者與呂秀蓮──拓荒者出版社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158-171。
- 李瓊月,〈那一天我們去遞抗議書〉,《婦女新知》,期69(1988年2月),頁5─7。
- 李瓊月,〈救援雛妓再出擊〉,《婦女新知》,期69(1988年2月),頁1─5。
- 李瓊月,〈幫助不幸少女重生〉,《婦女新知》,期69(1988年2月),頁2─3。
- 杏林子,《俠風長流──劉俠回憶錄》,臺北:九歌出版,2004年。
- 杏林子,《感謝玫瑰有刺》,臺北:九歌出版,1989年。
- 杜正勝,《番社采風圖題解-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史語所,1998),頁18-19。
- 杜正勝,《番社采風圖題解-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史語所,1998),頁19-22。
- 杜淑純口述,曾秋美、尤美琪訪問整理,《杜聰明與我──杜淑純女士訪談錄》,臺北:國史館,2005年。
- 杜潘芳格,〈(我的)Identity〉,《朝晴》(臺北:笠詩刊社,1990年),頁90。
- 杜潘芳格,《青鳳蘭波》,臺北:前衛出版社,1993年。
- 汪其楣,《舞者阿月:臺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》,臺北:遠流出版,2004年。
- 汪知亭,《臺灣教育史料新編》臺北:商務印書館,1978年。
- 汪麗琴,〈女人的身體作為一個戰場──以坐月子為例〉,臺中: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,1998年。
- 沈美真,《臺灣被害娼妓與娼妓政策》,臺北:前衛出版社,1990年。
- 沈美真,〈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立法精神與重要條文介紹(第一、五、六章)〉,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》,期14(2001年2月),頁34-37。
- 沈瑞慶,〈呂錦花〉,《臺灣省議會二屆議員暨四屆縣市長鄉鎮長名鑑》,高雄:興臺文化出版社,1960年。
- 沙凡,〈走過華西街〉,《婦女新知》,期69(1988年2月),頁13。
- 私立臺北女子高等學院學友會編,《あさひかづろ》,臺北:私立臺北女子高等學院,1935-1939年。
- 里慕伊‧阿紀,《山野笛聲》,臺中:晨星發行,2001年。
- 里慕伊‧阿紀,〈聽誰在唱歌〉,收入里慕伊‧阿紀,《山野笛聲》(臺中:晨星發行,2001年),頁29-35。
- 阮日宣,《教我如何不想她:趙麗蓮博士的生平和故事》,臺北:多元出版,1979年。
- 阮日宣,《趙麗蓮傳》,臺北:文會書屋,1957年。
- 阮昌銳等著,《文面•馘首•泰雅文化──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》,臺北:臺灣博物館,1999年。
- 阮美慧,〈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〉,臺中: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7年。
- 卓意雯,《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》,臺北:自立晚報出版社,1993年。
- 卓意雯,《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》,臺北:自立晚報出版部,1993年。
- 卓意雯,《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》,臺北:自立晚報,1993年。
- 周汛、高春明,《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》(臺北:南天書局,1998),頁106-109、208-221。
- 周汛、高春明,《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》(臺北:南天書局,1998),頁40-41。
- 周迅、高春明,《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》(臺北: 南天書局,1998),頁53-57。
- 周海娟,〈國軍女性軍官的社會資本形構與生涯發展分析──以陸軍尉級軍官發展為例〉,發表於「第7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」,2004年11月4日,臺北劍潭青年活中心。
- 周海娟,〈從「巾幗英雄」到「職業婦女」:我國女性在軍隊中角色的歷史變遷〉,《東吳社會學報》期16(2004年6月),頁149-185。
- 周海娟、崔艾湄,〈女性軍人福利需求與資源網路之建構〉,《社區發展季刊》,期101(2003年3月),頁347-366。
- 周偉民、唐玲玲,《日月的雙軌──羅門、蓉子創作世界評介》,臺北:文史哲出版,1991年。
- 周婉窈,〈美與死──日本領臺末期的戰爭語言〉《海行兮的年代──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》(臺北:允晨文化,2003年),頁185-213。
- 周婉窈,《海行兮的年代──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》,臺北:允晨文化,2003年。
- 周遊,《台灣阿姑:周遊的故事》,臺北市 : 民視文化出版,2003年。
- 周遊,《阿姑,有你真好:周遊的精彩人生》,臺北市:時報文化,2007年。
- 周馥儀,〈秀異的社會運動女將──葉陶〉,收入鄭至慧等著,《女人屐痕Ⅱ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草根出版,2008年),頁80-93。
- 季季,《奇緣此生顧正秋》,臺北:時報文化出版,2007年。
- 性別與工作學期報告:李晏榕等著,〈正義女神的微笑:律師工作中的性別關係──以理律法律事務所為例〉,2002年12月。
- 東方白,《浪淘沙》,臺北:前衛出版社,1991年。
- 東方白,《浪淘沙》,臺北市:前衛出版社,2005年。
- 林文龍,《楝花盛開時的回憶-日本時代畢業紀念冊展圖錄.制服篇》(南投: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2005),頁7-150。
- 林文龍,〈大甲貞節牌坊瑣記〉,《臺灣史蹟論叢》,臺中:國彰出版社,1987年。
- 林文龍、程大學、胡鍊輝編纂,《重修臺灣省通志‧卷六‧文教志社會教育篇》,南投:臺灣省文獻委員會,1993年。
- 林卉羚,〈女性流動經驗下身體與空間關係的轉化──以臺灣女留學生在北美公共空間中身體經驗之轉變為例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林吳帖,《我的記述》,臺中:素貞興慈會,1970年。
- 林宏銘、陳仁正,〈檳榔西施對社會層面之影響〉,《警光》,期569(2003年12月),頁69-71。
- 林秀姿,〈創下臺灣護理史璀璨記錄的──陳翠玉〉,收入鄭至慧等著,《女人屐痕Ⅱ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草根出版,2008年),頁106-117。
- 林佩欣,〈日治前期臺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(1895-1919)〉,臺北: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林明義主編,《臺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》,臺北:武陵出版社,1995年。
- 林玫君,〈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〉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,2003年。
- 林芳枚,〈當代臺灣婦運的認同政治:以公娼存廢為例〉,《中外文學》,卷27期1(1998年6月),頁56-87。
- 林芳玫,《解讀瓊瑤愛情王國》,臺北:臺灣商務,2006年。
- 林芳玫,《女性與媒體再現 : 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》,臺北:巨流圖書出版,1996年。
- 林芳玫,《色情硏究 : 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》,臺北:女書店,1999年。
- 林芳玫,《解讀瓊瑤的愛情王國》,臺北:時報出版,1994年。
- 林芳玫,《達文西亂碼》,臺北:聯合文學,2007年。
- 林芳玫,《權力與美麗》,臺北:九歌出版社,2005年。
- 林芳玫,〈當代臺灣婦運的認同政治:以公娼存廢爭議為例〉,《中外文學》,卷27期1 (1998年6月),頁56-87。
- 林芳玫,〈師大強暴「疑」案報紙報導之分析:誰是加害者?誰是受害者?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期51(1995年7月),頁33-55。
- 林芳玫等著、顧燕翎主編,《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》,臺北:女書店,2000年。
- 林亭儀,〈UN:重男輕女 中國和印度約8500萬女性消失〉,「法新社」,2010年3月8日
- 林建成,《後山原住民之歌》,臺北:玉山社,1996年。
- 林思妤,〈臺灣女同志媽媽的母職實踐〉,高雄: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,2007年。
- 林津如,〈評介邱琡雯──《性別與移動──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》〉,《女學學誌──婦女與性別研究》,期19(2005年6月),頁247-255。
- 林津如,〈「外傭政策」與女人之戰──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〉,《臺灣社會研究季刊》,期39(2000年9月),頁93-152。
- 林秋敏,〈臺灣省新運婦女工作委員會與戰後初期臺灣婦女工作〉,《國史館學術集刊》,期3(2003年9月),頁283-302。
- 林秋敏,〈戰後初期臺灣的婦女議題──以《臺灣婦女》週刊為中心的探討〉,收入走向解嚴後臺灣編輯小組編,《走向解嚴後臺灣: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》(臺北:東華書局,2004年),頁487-526。
- 林美容,〈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史意義〉,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》,卷5期1(1992年11月),頁57-86。
- 林美容,《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》,臺北:博揚文化,2006年。
- 林美容,〈臺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〉,收入楊惠南、釋宏印編,《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北: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,1996年),頁177-193。
- 林美容,〈鬼的民俗學〉,《臺灣文藝》(新生版),期3(1994年6月),頁59-64。
- 林美璱,《歌仔戲皇帝:楊麗花》,臺北:時報出版,2007年。
- 林茂賢,《臺灣民俗記事》,臺北:萬卷樓圖書,1999年。
- 林茂賢,《臺灣民俗記事》,臺北:萬卷樓出版社,1999年。
- 林郁晶,《林香芸:妙舞璀璨自飛揚》,臺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2004年。
- 林郁禎,〈她們的故事——六位臺灣早期女醫師的口述史研究〉,臺北: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,2004年。
- 林倩如,〈威權體制下臺灣女性參政之研究──以女性省議員為例(1950-1987)〉,桃園: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林叟,〈大甲貞節媽的來源〉,收入林叟《臺灣民間傳奇》(臺北:聯亞出版社,1979年),頁160-166。
- 林崎惠美,〈日本時代臺灣幼稚園之研究〉,臺北: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5年。
- 林淑真,《臺灣機車史》,臺北:中華民國機車研究發展安全促進協會,1998年。
- 林博文,《宋美齡──跨世紀的第一夫人》,臺北:時報文化,2000年。
- 林富士,〈女性與中國宗教〉,《北縣文化》,期38(1993年9月),頁23-26。
- 林惠玉編輯,《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》,宜蘭:宜蘭縣立文化中心,1996年。
- 林絲緞(卓系緞),《我的模特兒生涯》,臺北:文星出版,1965年。
- 林滿秋,〈張李德和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28-35。
- 林滿秋,〈陳秀喜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124-131。
- 林滿秋,〈郭美貞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148-155。
- 林滿秋,〈鄧麗君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164-171。
- 林滿秋,〈證嚴法師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140-147。
- 林滿秋,〈謝雪紅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60-67。
- 林滿秋,〈葉陶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68-75。
- 林滿秋,〈許世賢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84-91。
- 林滿秋,〈黃阿祿嫂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12-19。
- 林滿秋,〈洪鴦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20-27。
- 林滿秋,〈紀政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156-163。
- 林滿秋,〈施照子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92-99。
- 林滿秋,〈趙麗蓮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36-43。
- 林滿秋,〈戰後臺灣婦女運動的推動者──謝娥〉,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社,2000年),頁100-107。
- 林維紅,〈她的女性特質影響了歷史〉,《婦研縱橫》,期69(2004年1月),頁1-4。
- 林語堂,《吾國吾民》(臺北:喜美出版社,1980),頁150-154纏足的習俗。
- 林豪,《東瀛記事》,南投:臺灣省文獻會,1997年。
- 林蔭庭,〈是蔣夫人,更是宋美齡〉,《婦研縱橫》,期69(2004年1月),頁5-11。
- 林蔭庭,《尋找世紀宋美齡:一個紀錄片工作者的旅程》,臺北:天下遠見出版,2004年。
- 林瓊華,〈臺灣第一位女革命家──謝雪紅〉,收入鄭至慧等著,《女人屐痕Ⅱ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草根出版,2008年),頁48-65。
- 林藜,〈林春娘慈悲如佛〉,收入林藜著,《寶島蒐古錄(一)》(臺北:新生報社,1978年),頁195-204。 鄭至慧,〈貞節牌訪說──大甲林氏貞孝坊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
- 林麗如,〈藉專欄「問診」,以愛心療傷:專訪薇薇夫人〉,《文訊雜誌》,期178(2000年8月),頁84-87。
- 果子離,《一座孤讀的島嶼》,臺北:遠流出版社,2005年。
- 邱旭伶,《臺灣藝妲風華》,臺北:玉山社,1999年。
- 邱坤良,《日本時代臺灣戲劇之研究(1895-1945)──舊劇與新劇》,臺北:自立晚報出版部,1992年。
- 邱坤良,《舊劇與新劇──日本時代臺灣戲劇之研究(1895-1945)》,臺北:自立晚報出版部,1992年。
- 邱琡雯,〈在地國際化──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〉,《當代》,期141(1999年5月),頁108-117。
- 邱琡雯,《性別與移動──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》,臺北:時英出版社,2003年。
- 邱貴芬,《仲介臺灣女人: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》,臺北:遠流元尊文化,1997年。
- 阿眉,〈赤子心悠遊文字:泰雅族新興女作家里慕伊‧阿紀〉,《臺灣原住民月刊》期10 (2000年9月),頁14-16。
- 凃月華編撰,《客家小小筆記書──女人篇》,臺北:行政院客家委員會,2002年。
- 姚漢秋,《臺灣婚俗古今談》,臺北:臺原出版社,1991年。
- 姚漢秋,《臺灣喪葬古今談》,臺北:臺原出版社,1999年。
- 思凡,〈原罪?〉,收入蘇芊玲、蕭昭君主編,《大年初一回娘家──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》(臺北:女書店,2005年),頁16-21。
- 施叔青、蔡秀女編,《世紀女性‧臺灣第一》,臺北:麥田出版,1999年。
- 施素筠,〈以西式裁剪看民國二十年以後之旗袍演變〉,《實踐家政學報》,4期(1973),頁213-268。
- 施寄青,《走過婚姻:女人的革命》,臺北:皇冠出版,1989年。
- 查忻,〈皇民化運動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〉,南投: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,2001年。
- 柯瑞明,《臺灣風月》,臺北:自立晚報,1991年。
- 柳天依,《郭小莊雅音繚繞:臺灣第一位致力於國劇現代化的人物》,臺北: 臺視文化出版,1998年。
- 柳敏珠著、金炫辰譯,《世界之女呂秀蓮》,臺北:INK印刻出版,2006年。
- 洪有錫、陳麗新,《先生媽、產婆與婦產科醫師》,臺北:前衛出版社,2002年。
- 洪郁如,《解嚴後臺灣臺灣女性史--日本の植民統治と「新女性」の誕生》,東京:勁草書房,2001年。
- 洪郁如,《解嚴後臺灣臺灣女性史――日本の植民統治と「新女性」の誕生》,東京:勁草書房,2001年。
- 洪郁如,〈旗袍.洋裝.(燈籠褲): 戰爭時期臺灣女性的服裝〉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17期(2009),頁31-66。
- 洪國智,〈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臺慰勞工作之研究〈1950-1958〉〉,桃園: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洪惟仁編,《臺灣禮俗語典》(臺北:自立晚報出版社,1991),頁139。
- 洪惟仁編,《臺灣禮俗語典》(臺北:自立晚報出版社,1991),頁251-263。
- 洪雅文,〈愛國婦人會〉,收入許雪姬等編,《臺灣歷史辭典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4年),頁945。
- 玲木質著、吳瑞琴編校,《臺灣原住民風俗誌》,臺北:臺原出版社,1992年。
- 紀慧文,《十二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:從娼女性之道德生涯研究》,臺北:唐山出版社,1998年。
- 紀慧玲,《凍水牡丹:廖瓊枝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9年。
- 胡淑雯,〈從女人治國到性別解放──以國家女性主義翻覆家庭父權(劉毓秀專訪)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2(1996年10月),頁20-26。
- 胡淑雯,〈男人莫要對我流淚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1(1996年6月),頁45-46。
- 胡淑雯,〈從女人治國到性別解放:以國家女性主義翻覆家庭父權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2(1996年10月),頁20-26。
- 胡淑雯編,《堅持走完婦運的路》,臺北:女書文化,1997年。
- 胡淑雯編,《婉如火金姑(上)(下)》,臺北:女書文化,1997年。
- 胡臺麗,〈芋仔與蕃薯──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〉,收入張茂桂編,《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》,(臺北:業強出版社,1993年),頁279-323。
- 范情,〈臺灣百年女學校──長榮女中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28-43。
- 范情,〈全臺女子首學──淡水女學堂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14-27。
- 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,臺北:女書店,2006年。
- 范晴嵐,〈臺大女研啟示錄〉,《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》,期51(1999年5月),頁1-3。
- 范雲,〈評介王雅各:《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》〉,《女學學誌:婦女與性別研究》期18(2004年12月),頁209-214。
- 范碧玲採訪整理,〈李元貞談現存的性別體系、臺灣的婦女運動、「婦女新知」的推行〉,《中國論壇》,卷29期11 (1990年3月),頁49-57。
- 范銘如,〈京派‧吳爾芙‧臺灣首航〉,收入李瑞騰主編,《霜後的燦爛: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南: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出版,2003年),頁191-205。
- 范銘如,《眾裡尋她:臺灣女性小說縱論》,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2年。
- 范燕秋,《疾病、醫學與殖民現代性──日治臺灣醫學史》,臺北:稻鄉出版社,2005年。
- 郎裕憲、陳文俊編著,《中華民國選舉史》,臺北:中央選舉委員會,1987年。
- 韋麗文,〈醫師真比常人更能面對生死嗎?〉,《聯合晚報》,2007年8月2日。
- 凌四志主編,《民俗工藝‧寺廟神祇》,臺北:橋宏書局,2000年。
- 唐文慧,〈高雄旗津「二十五淑女墓」的故事〉,收入蘇芊玲、蕭昭君主編,《大年初一回娘家──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》(臺北:女書店,2005年),頁134-140。
- 唐文慧、游美惠,〈社會母職: 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〉,《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》,63期(2002),頁13-15。
- 唐玉純,〈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:以「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」為中心〉,南投: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,2004年。
- 唐瑞銘,〈蔡瑞月〉,收入林礽乾等編,《臺灣文化事典》(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,2004年),頁997-998。
- 唐筱雯,〈女性主義者,請聽聽娼妓的聲音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5(1998年 3月),頁18-24。
- 夏林清、陳素香、鄭村棋等編,《臺北市民的家庭作業──阿扁廢公娼錯了嗎?》,臺北,臺北市公娼自救會、女工團結生產線、粉領聯盟出版,1998年。
- 夏林清編,《公娼與妓權運動:第一屆性工作權利與性產業政策國際行動論壇會議實錄》,臺北:日日春關懷互助會出版,2000年。
- 夏林清編,《日日春:九個公娼的生涯故事》,臺北:日日春關懷互助會出版,2000年。
- 夏林清總編,《日日春:九個公娼的生涯故事》,臺北:臺灣工運雜誌社,,2000年。
- 夏林清總編,《公娼與妓權運動 : 第一屆性工作權利與性產業政策國際行動論壇會議》,臺北:臺灣工運雜誌社,2000年。
- 夏祖麗著,《從城南走來:林海音傳》,臺北:天下遠見,2000年。
- 夏曉鵑,《流離尋岸──資本國際化下的「外籍新娘」現象》,臺北: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,2002年。(文中引用越南阿巧、印尼阿芳,出自本書頁100、113。)
- 夏曉鵑,《流離尋岸—資本主義化下的「外籍新娘」現象》,臺北:臺灣社會硏究雜誌社,2002年。
- 夏曉鵑主編,《不要叫我外籍新娘》,臺北:左岸文化出版,2005年。(文中引用中國小燕子、越南林金惠、泰國邱雅青出自本書頁69、74、93。)
- 孫大川主編,《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‧散文卷》,臺北:INK印刻出版,2003年。
- 孫志硯,〈不可承受之重?初探攝影記者的性別與勞動之關聯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4年。
- 孫芝君,《呂泉生──以歌逐夢的人生》,臺北:時報文化,2002年。
- 孫芝君主編,《榮星、合唱、我──2005全球榮星樂展徵文集》。美國加州:榮星團友會,2005年。
- 孫康宜,《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》,臺北:聯合文學,1998年。
- 孫瑞穗,〈「愛人同志」還是「「枕邊情人」?淺談臺灣新男性論述與運動的性別政治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1(1996年6月),頁6-16。
- 孫慧敏,〈民國時期上海的女律師(1927-1949)〉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期14(2006年12月),頁51-88。
- 島嶼柿子文化館編著,《臺灣百年小學故事》,臺北:柿子文化,2004年。
- 席‧舒瑪菈,〈淺談原住民婚俗〉,《原住民教育季刊》,期25(2002年2月),頁85-98。
- 徐宗懋,《臺灣選美相簿》,臺北:探索文化,1997年。
- 徐宗懋,《二二八事件第一主角:謝雪紅珍貴照片》,臺北:時英出版社,2004年。
- 徐開塵,《羅曼菲:紅塵舞者》,臺北:聯合文學,2002年。
- 徐鍾珮,《餘音》,臺北:純文學,1978年。
- 涂心怡,〈因你做這事,他們都喜樂:瑪喜樂與小兒麻痺病童的半生緣〉,收入經典雜誌編,《臺灣慈善400年》(臺北:經典雜誌,2006年),頁172-185。
- 祝平一,〈塑身美容、廣告與臺灣九○年代的身體文化〉,收入盧建榮主編,《文化與權力──臺灣新文化史》(臺灣:麥田出版社,2001年),頁259-296。
- 祝若穎,〈臺灣日本時代公學校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〉,嘉義: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5年。
- 秦孝儀主編,《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解嚴後臺灣中國學術討論集》,臺北:中正文教基金會,2003年。
- 翁玲玲,《麻油雞之外:婦女做月子的種種情事》台北:稻鄉,1994。
- 翁玲玲,〈漢人社會婦女血餘論述初探──從不潔與禁忌談起〉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 》,期7(1999年8月),頁107-147。
- 耿慧玲,〈禁錮婦女碑中臺灣婦女地位研究〉,《朝陽學報》,期13(2008年9月),頁311-339。
- 記者,〈最短距離をねらって──生まれた臺北家政女學校〉,《臺灣婦人界》,卷4期4(1937年4月),頁112-114。
- 財團法人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、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策劃,《島國顯影(一)》,臺北:創意力文化,1993年。
- 馬心韻,《三民主義婦女政策與我國婦女政治地位之硏究》,臺北:正中書局,1992年。
- 高本莉,《臺灣早期服飾圖錄: 1860-1945》(臺北:南天書局,1995),頁1-7。
- 高本莉,《臺灣早期服飾圖錄》(臺北:南天書局,1995),頁248-252。
- 高本莉,《臺灣早期服飾圖錄: 1860-1945》(臺北: 南天書局,1995),頁168-170。
- 高本莉,《臺灣早期服飾圖錄: 1860-1945》(臺北:南天書局,1995),頁198-201。
- 高本莉,《臺灣早期服飾圖錄: 1860-1945》(臺北:南天書局,1995),頁212-216。
- 高本莉,《臺灣早期服飾圖錄: 1860-1945》(臺北:南天書局,1995),頁164-168。
- 高承恕,《頭家娘:臺灣中小企業「頭家娘」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》,臺北:聯經出版,1999年。
- 高彥頤(Dorothy Ko)著,苗延威譯,《纏足:「金蓮崇拜」盛極而衰的演變》(臺北:左岸文化,2007),頁85-95。
- 高彥頤著、苗延威譯,《纏足――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》,臺北:左岸文化,2005年。
- 高鳳仙,〈性騷擾防治法之立法問題探究〉,《萬國法律》,期105(1999年6月),頁57-65。
- 高燦榮,〈檳榔、檳榔攤、檳榔西施〉,《藝術論衡》,期7(2001年12月),頁121-176。
- 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編,《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,1985年。
-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編輯,《臺大醫院百年懷舊》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,1995年。
- 婦女救援基金會,【阿媽的秘密】(1998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)。
- 婦女救援基金會、賴采兒等,《沈默的傷痕──日軍慰安婦歷史影像書》,臺北:商周文化,2005年。
- 婦女救援基金會、纓花編著,《染色的青春:十個色情行業少女的故事》,臺北:心靈工坊文化,2003年。
- 婦女救援基金會主編,《臺灣慰安婦報告》,臺北:臺灣商務,1999年。
- 婦女救援基金會採訪記錄、夏珍編寫,《鐵盒裡的青春:臺籍慰安婦的故事》,臺北:天下遠見出版,2005年。
- 婦女救援基金會著,《阿嬤的故事袋:老年‧創傷‧身心療癒》臺北:張老師文化,2005年。
- 張小虹,《在百貨公司遇見狼》,臺北:聯合文學,2002年。
- 張小虹,《怪胎家庭羅曼史》,臺北:時報文化,2000年。
- 張小虹,《性別越界: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》,1995年。
- 張小虹,《後現代女人:權力、慾望與性別表演》,1993年。
- 張小虹主編,《性/別研究讀本》,臺北:麥田文化,1998年。
- 張文,〈女警的心聲──女警工作中之性別障礙〉,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》,期6(1999年2月),頁42-44。
- 張代親、梁瓊丹,〈輔大女研社現況與回顧〉,《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》,期51(1999年5月),頁4-9。
- 張冬芳等著;羊子喬、陳千武主編,《望鄉》,臺北:遠景出版社,1997年。
- 張永安,〈第一代外省男性的家庭意涵、家庭互動及家庭教養之研究〉,臺北: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0年。
- 張甘妹,《犯罪學原論》,臺北:張甘妹發行,1999年。
- 張戌誼、謝宛蓉,〈(陳敏薰臺北101董事長)我很好強,要做就做到最好〉,《e天下》,期48(2004年12月),頁126-130。
- 張至琦、向薇潔、呂明秀,〈日本時代的淡水中學校與淡水高等女學校──純德女籃發展之歷史〉,《高應科大體育》,期4(2005年9月),頁36-53。
- 張君玫,〈她同流合污,但是她很理性──關於「女人」的兩個神話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3(1997年1月),頁65-70。
- 張妙娟,《開啟心眼──《臺灣府城教會報》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》,臺南:人光出版社,2005年。
- 張秀真,〈京劇千面女郎:魏海敏〉,《傳藝》,期70(2007年6月),頁46-53。
- 張育豪,〈日常旅運之交通工具使用依賴度研究──以臺北都會區民眾為例〉,新竹: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,2007年。
- 張依依,《世紀老招牌》,臺北:商周出版社,2004年。
- 張典婉,《臺灣客家女性》,臺北:玉山社,2004年。
- 張典婉,〈臺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〉,臺北: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2年。
- 張玨,〈情慾自主與兩性平等的性教育〉,《學生輔導》,期48(1997年1月),頁38-49。
- 張芙美,〈日據時期臺灣看護婦和產婆教育與職業〉,《慈濟技術學院學報》,期3(2001年8月),頁1-47。
- 張家惠,〈原住民女飛官勇闖天際〉,《臺灣原住民月刊》,期4(2000年3月),頁22-24。
- 張書銘,〈臺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──「越南新娘」仲介業之運作〉,臺北: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2年。
- 張珣,〈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的比較研究〉,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》,期79(1995年12月),頁185-203。
- 張素芬,〈北埔姜家女性研究(1834-1945)〉,桃園: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6年。
- 張曼娟,〈捲起風沙的裙角──三毛撒哈拉時期之藝術風格〉,《明道文藝》,期298(2001年1月),頁26-39。
- 張菊惠,〈由身體自主論子宮切除手術〉,《醫望雜誌》,期26(1998年6、7),頁91-94。
- 張菊惠、胡幼慧、張玨,〈子宮切除術前醫師告知內容之研究〉,《婦女與兩性學刊》,期9(1998年4月),頁115-144。
- 張傳仁,《謝雪紅與臺灣民主自治同盟》,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,2004年。
- 張毓芬,〈女人與國家──臺灣婦女運動史再思考〉,臺北: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,1998年。
- 張瑞芬,〈文學兩「鍾」書──徐鍾珮與鍾梅音散文的再評價〉,收入李瑞騰主編,《霜後的燦爛: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南: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出版,2003年),頁385-426。
- 張嘉驊,〈排灣族的女大頭目──包春琴〉,收入林滿秋等著《臺灣心女人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0年),頁116-123。
- 張漱涵等著,《海燕集》,臺北:錦冠,1989年。
- 張碧琴,〈在體制的張力間運動穿梭──「反」雛妓運動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3(1997年1月),頁71-76。
- 張維民,〈由代孕生殖法草案論代孕者之身體自主權〉,臺南: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7年。
- 張慧文,〈日本時代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(1932-1937)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2年。
- 張錦華,〈1982至 1999臺灣瘦身廣告研究──多面向的研究〉,《廣告學研究》,期15(2000年1月),頁67-114。
- 張錦華,《女為悅己者「瘦」?瘦身廣告風潮、大眾媒介效果與閱聽人詮釋》,臺北:女書店,2001年。
- 梁淑娟,〈女性常見用藥──四物湯、生化湯、中將湯的差別〉,《慈濟藥訊》,52期(2006年4月),頁23-26。
- 梁瑞珊,〈戰後臺灣化妝品產銷與女性妝扮文化(1950-1980)〉,南投: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,2005年。
- 梁瑞珊,〈戰後臺灣化妝品產銷與女性裝扮文化(1950-1980)〉,南投: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,2005年。
- 梁雙蓮、朱浤源,〈從溫室到自立──臺灣女性省議員當選因素初探(1951-1989)〉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期1(1993年6月),頁91-124。
- 梁雙蓮、顧燕翎,〈臺灣婦女的政治參與──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〉,收入劉毓秀主編,《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:1995》(臺北:時代文化,1995年),頁95-143。
- 淡水中學校編,《私立淡水中學卒業記念寫真帖》,臺北:淡水中學,1941年。
- 清.不著撰人,《安平縣雜記》(臺北市:成文出版社,1983)。
- 清大小紅帽工作群,《校園反性騷擾行動手冊》,臺北:張老師文化,1993年。
- 清大小紅帽工作群,《校園反性騷擾行動手冊》,臺北:張老師文化,1998年。
- 畢恆達,《空間就是性別》,臺北:心靈工坊文化,2004年。
- 畢恆達,《空間就是性別》,臺北:心靈工坊,2004年。
- 第十九屆中興湖文學獎:林欣儀 ,〈三毛《撒哈拉的故事》之沙漠想像〉
- 第三高女校友聯誼會編印,《回顧九十年》,臺北:中山女高校友聯誼會,1988年。
- 粘碧華,《清代臺灣民間刺繡》,臺北:漢藝色研出版,1989年。
- 莊永明,《臺灣世紀回味──生活長巷》,臺北:遠流出版社,2001年。
- 莊永明,《臺灣紀事:臺灣歷史上的今天(上冊)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89年。
- 莊珮柔,〈日本時代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──以瑞芳地區為例(1895-1945)〉,桃園: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,2000年。
- 莊淑旂,《坐月子的方法》,臺北:廣平出版社,1993年。
- 莊淑旂口述、許雪姬執筆,《莊淑旂回憶錄》,臺北:遠流出版社,2001年。
- 莊惠惇,〈臺灣政壇第一位女將:謝娥〉,收入高麗鳳總編輯,《臺北人物誌(第一冊)》(臺北:臺北市政府新聞處,2000年),頁90-95。
- 莊雅茹,《戰後臺灣女性參政之先驅:許世賢(1908-1983)的政治生涯》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莊慧秋主編,《揚起彩虹旗──我的同志運動經驗》,臺北:心靈工坊,2002年。
- 訪問:葉如敬牧師(臺灣基督教道生長老會北投中和教會牧師)訪談記錄,2007年7月31日。
- 許又方,〈深情看檳榔西施〉,《中國時報》,2007年2月27日。
- 許功明,〈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──以好茶魯凱族為例〉,《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》(臺北:稻鄉出版社,1991年),頁1-34。
- 許佩賢,〈「規訓的舞臺」與「舞臺的規訓」──以公學校學藝會為中心」〉,《殖民地臺灣的解嚴後臺灣學校》(臺北:遠流,2005年),頁274-293。
- 許佩賢,《殖民地臺灣的解嚴後臺灣學校》,臺北:遠流文化,2005年。
- 許芳庭,〈戰後臺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(1945-1972)〉,臺中: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,1997年。
- 許郁蘭,〈臺灣媳婦仔制度的社會文化分析──身體管訓、主體性、與性別權力網絡〉,臺北: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7年。
- 許雪姬,〈霧峰「一新會」的成立及其意義〉,收入《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中:臺中市文化局,2000年),頁9-16。
- 許雪姬、沈懷玉訪問,《陳湄泉訪問記錄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研究所,1996年。
- 許雪姬、林文鎮編著,《澎湖的職業婦女——醫師與教師》,澎湖:澎湖縣政府文化局,2003年。
- 許雪姬等編,《臺灣歷史辭典》,臺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2005年。
- 許瑛昭、許鶯珠,〈媳婦在喪葬禮俗中的角色與心路歷程──從臺灣本土的儀式出發〉,《生死學研究》,期5(2007年1月),頁99-161。
- 許維真,〈灰姑娘集中營〉,《婦女新知》,期141(1994年2月),頁26-27。
- 許獻平,〈南瀛首位女醫師——楊玉女〉,《南瀛文獻》,期2(2003年1月),頁204-207。
- 連慧珠,〈「萬生反」──十九世紀後期臺灣民間文化之歷史觀察〉,臺中: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5年。
- 連橫,《臺灣通史》(南投: 臺灣文獻委員會,1992),2冊,卷23風俗志,頁683。
- 郭良蕙,《心鎖》,臺北:九歌出版,2006年。
- 郭良蕙,《心鎖》,臺北:時報出版,1986年。
- 郭松義,〈清代男女生育行為的考察〉,《中國史研究》,2期(2006年),頁147-167。
- 郭珍弟、簡偉斯執導,公共電視臺策劃,《跳舞時代》(紀錄片),臺北:黑巨傳播,2003年。
- 郭淑雅,〈「喪」青與「逃」紅?──試論聶華苓「桑青與桃紅」/國族認同〉,《文學台灣》,期32(1999年10月),頁252-275。
- 陳三井、朱浤源、吳美慧訪問,吳美慧紀錄,《女青年大隊訪問紀錄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研究所,1995年。
- 陳三井訪問、吳美慧紀錄,〈樂茝軍女士訪問記錄〉,收入陳三井、朱浤源、吳美慧訪問,吳美慧紀錄,《女青年大隊訪問記錄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,1995年),頁229-246。
- 陳千惠,〈臺灣中部集集婦女生活史(1920-1970)〉,南投: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陳千惠,〈臺灣中部集集婦女的生活史(1920-1970)〉,南投: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陳文德纂修、施添福總編纂、黃應貴編纂,《臺東縣史•卑南族篇》,臺東:臺東縣政府,2001年。
- 陳正之,《臺灣歲時記》,臺中:臺灣省政府,1997年。
- 陳正之,《臺灣歲時記──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》,臺中:臺灣省政府新聞處,1997年。
- 陳玉燕,〈選美古今談〉,《文化生活》,期31(2003年1月),頁52-54。
- 陳生民,《臺汽再造》,臺北:中國生產力中心,1998年。
- 陳君愷,《日本時代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》,臺北: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,1992年。
- 陳秀曼,〈移動與束縛——臺汽客運車掌小姐的勞動過程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1年。
- 陳秀琍,《紅城戀影──去臺南歷史散步》,臺北:人人出版社,2002年。
- 陳秀琍,《紅城戀影──老臺南歷史散步》,臺北:人人出版社,2002年。
- 陳明臺,〈詩,愛與誠──潘芳格的世界〉收入陳明臺,《抒情的變貌:文學評論集》(臺中:臺中市文化局出版,2000年),頁3-6。
- 陳武雄,《社會立法析論》,臺北:揚智文化,2003年。
- 陳芝萱、黃創夏,〈高金素梅的政治秀──是原民運動集體創作〉,《新新聞》期907(2004年7月22-28),頁25-27。
- 陳芳明,《謝雪紅評傳:落土不凋雨夜花》,臺北:前衛出版社,1994年。
- 陳俊志導演,美麗少年工作室製作,【玫瑰的戰爭】(2002年)。(臺灣本土首部反性騷擾紀錄片)
- 陳建忠,〈差異的文學現代性體驗──日本時代臺灣小說史論(1895-1945)〉,收入陳建忠等著,《臺灣小說史論》,(臺北:麥田出版,2007年),頁15-110。
- 陳昭如,〈月下老人與媒人婆〉,《福爾摩沙‧愛情書:一封你從未收過最深情厚意的情書》(臺北: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05年),頁146。
- 陳昭如,〈從聘金制度到自由戀愛〉,《福爾摩沙‧愛情書:一封你從未收過最深情厚意的情書》(臺北: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05年),頁63-65。
- 陳昭如,《福爾摩沙‧愛情書:一封你從未收過最深情厚意的情書》,臺北: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05年。
- 陳昭如,〈飛上枝頭作駙馬〉,《福爾摩沙‧愛情書:一封你從未收過最深情厚意的情書》(臺北: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05年),頁36-37。
- 陳昭如,〈唐山公愛平埔媽〉,《福爾摩沙‧愛情書:一封你從未收過最深情厚意的情書》(臺北: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05年),頁33-35。
- 陳昭如,《福爾摩沙愛情書:一封你從未收過最深情厚意的情書》,臺北: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05年。
- 陳昭如,〈在法學教育中實踐性別主流化──女性主義法律教學的議題與策略〉,《中國法學教育研究》,期69(2007年),頁64-88。
- 陳柔縉,《囍事臺灣》,臺北:東觀國際文化出版社,2007年。
- 陳盈璇,〈內衣、身體與社會──臺灣女性身體美感的論述流變(1940-1960)〉,新竹: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6年。
- 陳美華,〈另類典範──當代臺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〉,《佛學研究中心學報》,期7(2002年7月),頁295-340。
- 陳美華,〈娼妓、尊嚴、性勞動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5(1998年 3月),頁30-34。
- 陳郁秀,〈臺灣聲樂教育之先驅──懷念林秋錦教授〉,《美育》,期116(2000年7月),頁62-64。
- 陳郁秀、孫芝君合著,《呂泉生的音樂人生》。臺北:遠流出版社,2005年。
- 陳純瑩,〈臺灣女警的創建與發展初探(1947-1995)〉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期5(1997年8月),頁17-54。
- 陳惠雯,《大稻埕查某人地圖: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》,臺北:博揚文化,1999年。
- 陳惠雯,《大稻埕查某人地圖: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》,臺北:博揚文化,1999年。
- 陳惠馨,〈教育部「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」的立法過程與內容〉,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》,期14(2001年2月),頁25-33。
- 陳鈞凱,〈媽媽街頭集體哺乳 爭取公共場合哺乳權〉,「中央社」,2005年11月6日。
- 陳愛珠,〈冥冥中有定數/教授引線/卅年老鋼琴進駐清大〉,《中國時報》2006年10月26日。
- 陳瑞隆,《鄉土民俗 台灣生育、冠禮、壽慶禮俗》,1998年。
- 陳瑞隆,《臺灣嫁娶禮俗》,臺南:世峰出版社,1998年。
- 陳瑞隆,《慎終追遠──臺灣喪葬禮俗源由》,臺南:世峰出版社,1997年。
- 陳瑞隆編著,《臺灣生育、冠禮、壽慶禮俗》,臺南:世峰出版社,1998年。
- 陳瑞隆編著,《臺灣嫁娶禮俗》,臺南:世峰出版社,1998年。
- 陳運棟,《臺灣的客家禮俗》,臺北:臺原出版,1991年。
- 陳德容,〈健身房中年輕女性身體概念的建構〉,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》,期6(2006年12月),頁83-111。
- 陳聰民,〈談臺灣與燈有關的習俗〉,《社教資料雜誌》,期248(1999年3月),頁1-4。
- 陳鍵人,〈女性將全面占領法院?〉,《商業周刊》期536(1998年3月2日),頁58。
- 傅大為,《亞細亞的新身體:性別、醫療與解嚴後臺灣臺灣》,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05年。
- 傅大為,《亞細亞的新身體:性別、醫療與解嚴後臺灣臺灣》,臺北:群學,2005年。
- 傅光明著,《林海音:城南依稀夢尋》,鄭州:大象出版社,2002年。
- 傅孟麗,《南國女人讀書夢:好書店在流離與縮小間長大》,臺北:婦女權益基金會,2005年。
- 傅培梅,《五味八珍的歲月:傅培梅傳》,臺北:橘子出版,2000年。
- 博客來網路書局‧作家顯影:李麗斐,〈走遍千山萬水的奇情女子──三毛〉
- 彭美玲,〈傳統習俗中的嫁女歸寧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,期14(2001年5月),頁173-220。
- 彭渰雯,〈婦運與政治〉,收入黃淑玲、游美惠主編,《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》(臺北:巨流圖書出版,2007年),頁177-198。
- 彭漣漪,〈蔡一紅(HQ電腦公司總裁)──從女傭到科技總裁〉,《e天下》,期9(2001年9月),頁126-129。
- 彭蒙惠口述,李文茹執筆,《愛是一生的堅持:彭蒙惠傳奇》,臺北: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,2006年。
- 曾文誠、盂峻瑋著,《臺灣棒球王》,臺北:我識出版,2004年。
- 曾秋美,《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》,臺北:玉山社,1998年。
- 曾國棟,〈清代臺灣示禁碑研究〉,臺南: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6年。
- 曾國棟,《臺灣的碑碣》,臺北:遠足文化,2003年。
- 曾彩金總編纂,《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》,屏東: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,2001年。
- 曾景來,《臺灣的迷信與陋習》,臺北:武陵出版社,1998年。
- 曾瓊葉編輯,《巾幗英雄──女青年工作大隊口述歷史》,臺北:國防部史政編譯室,2005年。
- 游千慧,〈一九五○年代臺灣的「養女運動」──養女、婦女工作與國家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0年。
- 游千慧,〈一九五○年代臺灣的「保護養女運動」:養女、婦女工作與國/家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0年。
- 游美惠、蕭蘋、李佳燕,〈缺席的父親角色 快樂何在?〉,「中國時報」,2001年8月8日。
- 游鑑明,《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》,臺北:中央硏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硏究所,1994年。
- 游鑑明,〈日本時代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〉,《中央研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研究所集刊》,期33(2000年6月),頁1-75。
- 游鑑明,《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》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,1988年。
- 游鑑明,〈日據時期的職業變遷與婦女地位〉,收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,《臺灣解嚴後臺灣史‧社會篇》(南投:臺灣省文獻委員會,1995年),頁101-137。
- 游鑑明,〈有關日據時期臺灣女子教育的一些觀察〉,《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》,期23(1992年6月),頁13-18。
- 游鑑明,〈日據時期公學校女教師的搖籃: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〉,收入賴澤涵主編,《臺灣光復初期歷史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,1993年),頁365-435。
- 游鑑明,〈日據時期公學校的臺籍女教師〉,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輯,《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,1993年),頁559-633。
- 游鑑明,〈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〉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,1995年。
- 游鑑明,〈日據時期臺灣的產婆〉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期1(1993年6月),頁49-88。
- 游鑑明,〈日據時期的臺籍護士〉,《中央研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研究所集刊》,期23(上)(1994年6月),頁369-404。
- 游鑑明,〈臺灣地區的婦運〉,收入鮑家麟等著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運動史》(臺北:解嚴後臺灣中國出版社,2000年),頁403-554。
- 游鑑明,〈臺灣地區婦女運動史〉,收入陳三井主編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運動史》(臺北:解嚴後臺灣中國出版社,2000年),頁403-554。
- 游鑑明,〈當外省人遇到臺灣女性:戰後臺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(1945-1949)〉,《中央研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研究所集刊》,期47(2005年3月),頁165-224。
- 游鑑明訪問,吳美慧記錄,〈林蔡素女女士訪問紀錄〉,游鑑明訪問、吳美慧等記錄,《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研究所,1994年),頁121-174。
- 游鑑明訪問、吳美慧等紀錄,《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研究所,1994年。
- 游鑑明訪問、張茂霖紀錄,〈邱鴛鴦女士訪問記錄〉,收入游鑑明訪問、吳美慧等紀錄,《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研究所,1994年),頁73-100。
- 湯蘭花,《優路那那,加油!──湯蘭花自我挑戰的故事》,臺北:商業周刊出版,1999年。
- 華文第著,《木蘭風雲五十年》,臺北:智庫文化,2000年。
- 覃思齊,〈從束乳到挺胸──內衣穿著的社會學研究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費德廉(Douglas L. Fix)、羅效德(Charlotte Lo)編譯,〈李庥夫人〉,收入費德廉(Douglas L. Fix)、羅效德(Charlotte Lo)編譯,《看見十九世紀臺灣: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》(臺北:如果出版,2006年),頁217-224。
- 辜顏碧霞著、邱振瑞譯:《流》,臺北:草根出版,1999年。
- 黃尹瑩,《舞動人生:一個藝術家的誕生》,臺北: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,2005年。
- 黃氏鳳姿,〈本島婦人服飾〉,《民俗臺湾》,3卷下10號(1943),頁30-32。
- 黃克武訪問、潘彥蓉紀錄,《李亦園先生訪問記錄》,臺北:中研院近史所,2005年。
- 黃秀錦,《祖師爺的女兒:孫翠鳳的故事》,臺北:時報文化,2000年。
- 黃金財,《臺灣懷舊之旅──古早臺灣人的生活紀實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8年。
- 黃金財,《臺灣懷舊之旅──古早臺灣的生活紀實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8年。 黃金財,《臺灣懷舊之旅──古早臺灣的生活紀實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8年。
- 黃長玲,〈性別主流化在臺灣〉演講稿大綱(2006年10月)。
- 黃長玲,〈從婦女保障名額到性別比例原則-兩性共治的理論與實踐-〉,《問題與研究》,卷40期3(2001年5月),頁69-82。
- 黃宣衛、羅素玫纂修、施添福總編纂、黃應貴編纂,《臺東縣史•阿美族篇》,臺東:臺東縣政府,2001年。
- 黃春秀,〈從絢麗到樸實—臺灣早期民間服飾〉,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,《臺灣早期民間服飾》(臺北: 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5),頁1-7。
- 黃美幸,〈臺灣婦女對生育的信仰與規範〉,《臺灣風物》,卷17期6(1967年12月),頁6-32。
- 黃美英,《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》,臺北:自立晚報出版社,1994年。
- 黃強,《衣儀百年: 近百年中國服飾風尚之變遷》(北京: 文化藝術出版社,2008),頁5-48。
- 黃彬彬,〈臺灣女籃風雲歲月五十年〉,《國民體育季刊》,卷30期3(2001年9月),頁68-74。
- 黃淑玲,〈中學生髮禁制度之研究〉,高雄: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6年。
- 黃淑玲,〈臺灣國家女性主義現況之探討〉,國科會研究計畫,執行時間:2006年8月1日至2006年8月1日,計劃編號:NSC 95-2412-H-016-002-
- 黃淑玲、游美惠主編,《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》,臺北:巨流出版,2007年。
- 黃富三,《女工與臺灣工業化》,臺北:牧童出版社,1977年
- 黃筱婷,〈身體欲望、不滿,及一種可能──性別化的健身活動與空間〉,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》,期6(2006年12月),頁53-82。
- 黃筱晶,〈生了兩個女兒之後〉,收入蘇芊玲、蕭昭君主編,《大年初一回娘家──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》(臺北:女書店,2005年),頁7-11。
- 黃詩萍,〈頭家娘的工作與家庭角色之衝突研究〉,高雄: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4年。
- 黃榮洛,〈輔娘輔家運──幫夫盡母職的客家妻子〉,《渡臺悲歌──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》(臺北:臺原出版社,1989年),頁284-286。
- 黃錦樹,〈從大觀園到咖啡館──閱讀/書寫朱天心〉,收入朱天心,《古都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,1997年),頁235-282。
- 黃瓊慧,〈時速四十遛臺北──乘客在公車上的位置選擇與人際互動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7年。
- 楊千鶴,《人生的三稜鏡:一位傑出臺灣女作家的自傳》,臺北:前衛出版社,1995年。
- 楊文政總編輯,《蓬萊黌學九十年 :臺北市蓬萊國民小學創校九十週年紀念專輯》,臺北:臺北市蓬萊國民小學,2000年。
- 楊巧玲,〈母親與兒子〉,《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》,63期(2002),頁15-18。
- 楊平世等,《福爾摩沙的生命力:臺灣的動物》(臺中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)
- 楊百元,〈從保護養女看臺灣的養女問題〉,《臺灣文獻》,卷18期4(1967年12月),頁101-112。
- 楊佳羚,〈跟誰姓,有問題!〉,收入蘇芊玲、蕭昭君主編,《大年初一回娘家──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》(臺北:女書店,2005年),頁28-33。
- 楊明,〈情色與亂倫的禁忌:論郭良蕙《心鎖》的遭禁〉,宜蘭: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楊彥杰,《荷據時代臺灣史》,臺北:聯經出版社,2000年。
- 楊思標總編輯,《楓城四十年》,臺北:臺大醫學院,1985年。
- 楊美惠,《女性、女性主義、性革命》,臺北:合志文化,1988年。
- 楊恩典口述、胡幼鳳撰稿,《那雙看不見的手》,臺北:圓神出版社,2007年。
- 楊恩典口述、胡幼鳳撰稿,《擁抱,生命中的每一分鐘》,臺北:百巨文化,2000年。
- 楊惠琪,〈故校長江學珠:北一女的傳奇〉,《聯合報》,2007年9月29日。
- 楊筱芸,〈誰知瓶中奶,滴滴皆辛苦──職業婦女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實踐經驗〉,高雄: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,2008年。
- 楊境任,〈日本時代臺灣青年團的研究〉,桃園: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1年。
- 楊翠,〈建構我族‧解構他族──朱天心的記憶與認同之辯證〉,收入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主編,《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,2006年),頁161-228。
- 楊翠,〈越界的女人.女人的躍誡──葉陶的生命地圖〉,《臺灣美術》,期63 (2006年1月),58-63。
- 楊翠,〈陰鬱的墳場.暗溼的子宮──〈愛的結晶〉與葉陶的時代〉,《文學臺灣》,期37 (2001 年1月),頁46-49。
- 楊翠,〈鱸鰻查某、賣花阿媽〉,收入財團法人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、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策劃《島國顯影(三)》(臺北:創意力文化,1993年),頁238-271。
- 楊翠,《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──以《臺灣民報》為分析場域(1920-1932)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3年。
- 楊翠,〈為臺灣婦運撐開第一片天空──日據時期的臺灣新女性〉,《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》,期23(1992年6月),頁19-25。
- 楊翠,〈散播婦女解放意識的種子──彰化婦女共勵會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74-83。
- 楊翠,〈嘉義街女性的一大步──諸羅婦女協進會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84-91。
- 溫曼英,《吳舜文傳: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企業家》,臺北:天下文化出版,1993年。
- 經典雜誌編著,《臺灣慈善四百年》,臺北:經典雜誌,2006年。
- 經典雜誌編著,《臺灣醫療四百年》,臺北:經典雜誌,2006年。
- 葉子豪,〈盡一位母親的所能,去愛:孫理蓮與芥菜種會〉,收入經典雜誌編《臺灣慈善400年》(臺北:經典雜誌,2006年),頁158-171。
- 葉文鶯,〈引導乞食人重拾人的尊嚴──獻身乞丐拯救的施乾〉,收入經典雜誌編,《臺灣慈善400年》(臺北:經典雜誌,2006年),頁82-93。
- 葉立誠,《臺灣服裝史》(臺北: 商鼎文化出版社,2001),頁471-472、478-485。
- 葉立誠,《臺灣服裝史》(臺北: 商鼎文化出版社,2001),頁421-470。
- 葉立誠,《臺灣服裝史》(臺北: 商鼎文化出版社,2001),頁55-110。
- 葉立誠,《臺灣服裝史》(臺北: 商鼎文化出版社,2001),頁425-427、448-470。
- 葉立誠,《臺灣服裝史》(臺北: 商鼎文化出版社,2001),頁113-138。
- 葉立誠,《臺灣服裝史》(臺北: 商鼎文化出版社,2001),頁139-198、頁271-272。
- 葉春榮,〈西拉雅平埔族的宗教變遷〉,收入葉春榮主編,《歷史、文化與族群──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北: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,2006年),頁231-257。
- 葉盈蘭,〈婦運團體挑戰國家機器與市場的例證:以婦女新知推動「兩性工作平等法」為例〉,臺北: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,2002年。
- 葉益青,〈衝破禁忌舞動生命之地──蔡瑞月舞蹈社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146-157。
- 葉益青、陳裕琪,〈主婦舞台與環保的力量──主婦聯盟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184-193。
- 葉毓蘭,〈女警政策回顧與前瞻〉,《中央警察大學學報 》,期41(2004年8月), 頁107-132。
- 葉碧苓,〈主婦會〉,收入許雪姬等編,《臺灣歷史辭典》(臺北:遠流,2004年),頁222。
- 詹瑋,〈日本時代桃園地區的興風會〉,收入李力庸主編,《樂聲揚起:第一、二屆桃園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桃園:萬能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、桃園文史工作室出版,2003年),頁155-173。
- 詹碧珠,〈尪姨與其儀式表演──當代臺灣女性靈媒的民族誌調查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,1997年。
- 詹懷德、吳玲宜,《鋼琴有愛──臺灣前輩音樂家陳信貞》,臺北:上青文化,1997年。
- 達西烏拉彎‧畢馬(田哲益),《臺灣的原住民》系列,臺原文化叢刊第9-18號,臺北:臺原出版,2001-2003年。
- 鈴木清一郎著,馮作民譯,《臺灣舊慣習俗信仰》,臺北:眾文,1989。
- 鈴木清一郎著,馮作民譯,《臺灣舊慣習俗信仰》,臺北:眾文圖書公司,1989年。
- 鈴木清一郎著、馮作民譯,《臺灣舊慣習俗信仰》,臺北:眾文圖書公司, 1989年。
- 鈴木清一郎著、馮作民譯,《臺灣舊慣習俗信仰》,臺北:眾文圖書公司,1989年。
- 鈴木清一郎著、馮作民譯《臺灣舊慣習俗信仰》,臺北:眾文圖書公司,1989年。
- 電話訪問:潘纓花,〈電話訪問教育部訓委會高瑞蓮:兩性平等委員會更名性別平等委員會、兩性平等教育季刊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等事宜〉。時間:2007年10月27日。
-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,《實踐家政專科學校概況》,臺北:實踐家政專科學校,1971年。
-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,《實踐家政學報》,臺北:實踐家政專科學校,1974年。
- 廖玉蕙,〈逃與困──聶華苓女士訪談錄〉,收入廖玉蕙,《打開作家的瓶中稿──再訪捕蝶人》(臺北:九歌出版社,2004年),頁51-67。
- 廖炳惠,〈臺灣流行文化批判〉,《當代》,期149 (2000年1月),頁76-95。
- 廖素菊,〈臺灣客家婚姻禮俗之研究〉,《臺灣文獻》,卷18期1(1967年3月),頁19-87。
- 廖素菊,〈臺灣客家婚姻禮俗之研究〉,《臺灣文獻》,18卷1期(1967),頁53。
- 廖淑儀,〈被強暴的文本:論「《心鎖》事件」中父權對女/性的侵害〉,臺中: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。
- 廖瑾瑗,《口述歷史:永遠的藝術對話者──許玉燕》,臺北:臺北縣文化局,2002年。
- 瑪莉蓮.亞隆(Marilyn Yalom),《乳房的歷史》(臺北: 先覺出版社,2000),頁3-9。
- 臧家宜,〈殷琪用一連串驚嘆號組成人生,營建業的鐵娘子〉,《商業時代》期32(2001年6月18-24日),頁50-52。
- 臺北市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編,《與娼同行,翻牆越界:公娼抗爭運動文集》,臺北:巨流圖書出版,2002年。
-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,《第三高等女學校創校八十五週年紀念誌》,臺北: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聯誼會編印,1982年。
-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,《百卉涵英1897-1997:臺北市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創校百週年紀念專刊》,臺北:中山女中,1997年。
-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建校百年特刊編輯委員會,《典藏北一女 :百年特刊》,臺北:正中書局,2003年。
-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建校百年特刊編輯委員會,《發現北一女:百年特刊》,臺北:正中書局,2003年。
- 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採訪記錄、夏珍編寫,《鐵盒裡的青春:臺籍慰安婦的故事》,臺北:天下遠見出版,2005年。
- 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,《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一覽》,臺北: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,1926、1929、1938年。
- 臺北家政女學校同窗會編,《臺北家政女學校同窗會會員名簿》,臺北:臺北家政女學校,1940年。
- 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附屬公學校,《修身科教育の革新》,臺北: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附屬公學校,1927年。
- 臺北第三高女校地校舍改善助成會編,《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新築移轉記念錄》,臺北:臺北第三高女校地校舍改善助成會,1938年。
-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,《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三十五周年記念誌》,臺北: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,1933年。
-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著、小野正雄編,《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滿三十年記念誌》,臺北:小野正雄,1933年。
-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編,《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一覽》,臺北: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,1925年。
- 臺灣大學法律系,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.附錄參考書》(未出版)
- 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,《親愛的爸媽,我是同志》,臺北:心靈工坊,2003年。
- 臺灣查某編著,《臺灣女生留學手記:50位女留學生在美國的生活故事》,臺北:玉山社,2000年。
-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口述歷史專案小組,《臺灣婚喪習俗口述歷史輯錄》,南投:臺灣省文獻委員會,1993年。 劉還月等著,《臺灣島民的生命禮俗》,臺北:常民文化,2003年。
- 臺灣省文獻委會編纂,《臺灣省通志》,臺北:眾文圖書公司,1980年。
- 臺灣省婦女會,〈前臺中市婦女會理事長──林吳帖其人其事〉,《臺灣婦女通訊》,期44,頁14。
- 臺灣省婦女會,《耕耘五十載,摯愛永關懷──臺灣省婦女會五十週年特刊》,1986年。
- 臺灣省婦女會主編,《耕耘五十載,摯愛永關懷──臺灣省婦女會五十週年特刊》,臺北:臺灣省婦女會,1996年。
- 臺灣省婦女會主編,《深耕五十載,摯愛永關懷──臺灣省婦女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特刊》,臺北:臺灣省婦女會,1996年。
- 臺灣省婦幼研究所編,《臺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志》,臺中:臺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,1999年。
-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,《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》,臺南:臺灣基督長老教會,1965年。
- 臺灣婦人社,《臺灣婦人界》(1934-1939年)。
- 臺灣教育會編,《臺灣教育沿革誌》,臺北:臺灣教育會,1939年;1989年由南天書局再印行。
- 臺灣新民報編,《臺灣人士鑑》,臺北:臺灣新民報,1937年。
- 臺灣慣習研究會,〈送聘訂婚之餘弊〉,《臺灣慣習記事》卷2下(臺中:臺灣省文獻會,1987年),頁30-32。
- 臺灣慣習研究會,〈習慣問答錄‧婚姻問答〉,《臺灣慣習記事》(卷1下,臺中:臺灣省文獻會,1984年),頁17-19。
-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,《臺灣慣習記事(中譯本)》(臺中: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,1987),2冊,頁27-28閩族婦人及粵族婦人。
-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,《全島青年團、處女會、家長會、主婦會調》,臺北:臺灣總督府文教局,1926年。
-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、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、黃智慧主編,《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‧第二卷,阿美族卑南族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,2000年。
-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,王詩琅譯,《臺灣社會運動史:文化運動》,臺北:稻鄉出版社,1988年。
- 趙天儀,〈笠下影──杜潘芳格〉,《笠》,期131(1986年2月),頁17。
- 趙可式,《醫師與生死》,臺北:寶瓶文化,2007年。
- 趙建群,〈清代「溺女」之風與相應措施〉,《歷史月刊》,105期(1996年),頁65-69。
- 趙彥寧,《戴著草帽到處旅行──性/別、權力、國家》,臺北:巨流出版社,2001年。
- 趙彥寧,〈現代性想像與國際管理的衝突──以中國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案例〉,《臺灣社會學刊》,期32(2004年6月),頁59-102。
- 趙慶華,〈認同與書寫──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.阿女烏為考察對象〉,臺南: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4年。
- 趙曉玲,〈站在父權的肩上──「反」雛妓運動〉,《婦女新知》期159(1995年8月),頁12-14。
- 劉后安,〈論美國與臺灣墮胎法律制度合憲性問題之研究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8年。
- 劉秀庭總編輯,《臺灣第一苦旦:廖瓊枝》,臺北:臺北縣立文化中心,1995年。
- 劉妮玲,〈清代台灣民變研究〉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82年。
- 劉枋,〈衷佩鍾珮──訪徐鍾珮〉,收入劉枋《非花之花:當代作家別傳》(臺北:采風出版社,1985年),頁32-36。
- 劉欣蓉,〈大學女生宿舍的性別論述〉,《中國論壇》, 32卷6期(1992年4月),頁81-83。
- 劉亮雅,〈後現代與後殖民──論解嚴以來的臺灣小說〉,收入陳建忠等著,《臺灣小說史論》,(臺北:麥田出版,2007年),頁317-402。
- 劉亮雅,〈給予妓女奮戰的空間〉,《騷動》季刊,期5(1998年 3月),頁25-29。
- 劉毓秀,〈女性主義國家/社會藍圖的繪製〉,《歷史月刊》,期188(2003年9月),頁88-93。
- 劉慧芬主編,《露華凝香: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》,臺北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2006年。
- 劉薇玲,〈屏東客家婚俗變遷之研究──以六堆中區為例(1941-2001)〉,臺南: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劉還月,《臺灣歲時小百科》,臺北:臺原出版社,1989年。
- 劉還月,《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(靈媒卷)》(台北:台原出版社,1994年)。
- 劉還月,《臺灣客家族群史‧民俗篇》,南投:臺灣省文獻委員會,2001年。
- 劉還月,《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(靈媒卷)》,臺北:臺原出版社,1994年。
- 劉還月、李登財合著,《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(春之卷)》,臺北:常民文化,2000年。
- 劉還月等著,《臺灣島民的生命禮俗》,臺北:常民文化,2003年。
- 德田幸惠,〈日本統治下臺灣的「內臺共婚」──日本與臺灣的「家」制度的衝突和交流〉,臺北: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,2007年。
- 歐素瑛,〈臺灣女界菁英的推手──江學珠(1901-1988)〉,收入國立教育資料館編,《教育愛:臺灣教育人物誌》(臺北:國立教育資料館,2006年),頁69-80。
- 潘英海,〈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──頭社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〉,收入莊英章、潘英海主編,《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討論文集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,1994年),頁235-256。
- 潘國正,《竹籬笆的長影──眷村爸爸媽媽口述歷史》,新竹:新竹市立文化中心,1997年。
- 潘煊,〈教富濟貧、濟貧教富,讓人心富有愛──證嚴法師與慈濟基金會〉,收入經典雜誌編,《臺灣慈善400年》(臺北:經典雜誌,2006年),頁224-245。
- 蔡依伶,〈家在下營,利玉芳〉,《印刻文學生活誌》,卷1期9 (2005年5月),頁174-181。
- 蔡宛容,〈從身體到「身體政權」──探析女性「子宮切除術後」的論述〉, 嘉義: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1年。
- 蔡幸娥,《護理的信心──走過臺灣歷史的足跡》,臺北:華騰文化,2004年。
- 蔡青筠,《戴案記略》,臺北: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,1964年。
- 蔡瑞月口述、蕭渥廷主編,《臺灣舞蹈的先知:蔡瑞月口述歷史》,臺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1998年。
- 蔡說麗,〈洪鴦〉,收入許雪姬總策劃,《臺灣歷史辭典》(臺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2004年),頁584。
- 蔡燕萍,《自然就是美──蔡燕萍談創業與經營》,臺北:商業周刊出版,1998年。
- 蔡錦堂,《戰爭體制下的臺灣》,臺北:日創社文化,2006年。
- 鄭玉麗口述,遲景德、林秋敏訪問,林秋敏紀錄,《鄭玉麗女士訪談錄》,臺北:國史館,2000年。
- 鄭仰恩,《信仰的記憶與傳承——臺灣教會人物檔案‧一》,臺南:人光出版社,2001年。
- 鄭至慧,〈勞動女性紀念公園──高雄廿五淑女之墓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──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文化,2006年),頁214-227。
- 鄭至慧,〈貞節牌訪說──大甲林氏貞孝坊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108-123。
- 鄭志明,《臺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》,臺北:臺原出版社,1990年。
- 鄭志明主編,《西王母信仰》,嘉義: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,1997年。
- 鄭秀美,〈日本時代臺灣婦女的勞動群相(1895-1937)〉,臺南: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,2007年。
- 鄭明娳,〈一個女作家的中性文體──徐鍾珮作品論〉,收入鄭明娳主編《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》(臺北:時報出版社,1993年),頁311-336。
- 鄭美里,《女兒圈──台灣女同志的性別、家庭與圈內生活》,臺北:女書店,1997年。
- 鄭美里,〈陋巷曙光──《婦女新知》博愛路辦公室舊址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172-183。
- 鄭紹岑,〈女性軍官婆媳關係之研究〉,桃園: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7年。
- 鄭連明主編,《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》,臺南: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,1965年。
- 鄭惠美,《藍衫與女紅-客家女性衣飾美學》(新竹: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,2006 ),頁95-104。
- 鄭惠美,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服飾文物賞析(7)–三寸金蓮〉,《臺灣文獻》,別冊19(2006),頁61-64。
- 鄭惠美,《藍衫與女紅-客家女性衣飾美學》(新竹: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,2006 ),頁64-74。
- 鄭惠美,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服飾文物賞析(9)– 客家婦女繡花拖鞋〉,《臺灣文獻》,別冊21(2007),頁61-64。
- 鄭惠美,《藍衫與女紅-客家女性衣飾美學》(新竹: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,2006 ),頁60-61。
- 鄭惠美,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服飾文物賞析(5)—雲肩〉,《臺灣文獻》,別冊17(2006),頁60-64。
- 鄭惠美,《藍衫與女紅-客家女性衣飾美學》(新竹: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,2006 ),頁142-147。
- 鄭惠美,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服飾文物賞析(2)—寬身右衽大襟衫〉,《臺灣文獻》,別冊12(2005),頁59-64。
- 鄭惠美,《藍衫與女紅-客家女性衣飾美學》(新竹: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,2006 ),頁75-89。
- 鄭惠美,《藍衫與女紅-客家女性衣飾美學》(新竹: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,2006 ),頁158-163。
- 鄭惠美,《藍衫與女紅-客家女性衣飾美學》(新竹: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,2006 ),頁58-59。
- 鄭瑞鈞,〈新竹市量販店、生鮮超市及傳統市場之空間分布與消費行為〉,臺北: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2年。
- 鄭麗君,〈戰後臺灣女警的發展──以台北市為例,1947-2000〉,桃園: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8年。
- 鄭麗玲,〈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(1937-1945)──治安、社會教化、軍事動員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4年。
- 黎志剛,〈想像與營造國族-解嚴後臺灣中國的髮型問題〉,《思與言》,36卷1期(1998),頁99-118。
- 樸月,《申學庸:春風化雨皆如歌》,臺北:時報文化,2002年。
- 盧悅文,〈叫一聲娘字怎堪?長老教會牧師娘的身份認同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4年。
- 盧荷生,〈懷念一代女教育家:江學珠校長〉,《歷史月刊》期193(2004年2月),頁62-68。
- 蕭昭君,〈半世紀以來臺灣高中女生的制服──三代女生一樣情〉,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》,期28 (2004年8月),頁38-45。
- 蕭昭君,〈性別權力與校園性騷擾〉,收入黃淑玲、游美惠主編,《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》(臺北:巨流圖書出版,2007年),頁137-156。
- 蕭昭君、廖珍儀,〈半世紀以來臺灣高中女生的制服–三代女生一樣情〉,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》,28期(2004),頁38-45。
- 蕭渥廷主編,《臺灣舞蹈ê月娘:蔡瑞月攝影集》,臺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1998年。
- 蕭蔓,〈窗外的風花雪月──瓊瑤〉,《天下雜誌》,期200(1998年1月), 頁281-282。
- 蕭蘋、李佳燕,〈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〉,《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》,63期(2002),頁10-12。
- 蕭蘋、游美惠、唐文慧、楊巧玲、李佳燕,〈請祝「我們」母親節快樂〉,「中國時報」,2002年5月10日。
- 蕭蘋、游美惠、唐文慧、楊巧玲、李佳燕、林芬慧,〈請不要祝我母親節快樂>
- 賴友梅,〈制服讓女孩真「冏」?!女學生有選擇褲裝的自由〉,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》,45期(2009),頁91-95。
- 賴克富等著,《臺灣的煤礦》,臺北:遠足文化,2006年。
- 賴孟如,〈次文化空間之研究──以女同性戀酒吧為例〉,桃園: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,1999年。
- 賴錦慧,〈族群通婚與族群觀─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的經驗〉,花蓮: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8年。
- 遲景德、林秋敏訪問,林秋敏記錄,《鄭玉麗女士訪談錄》,臺北:國史館,2000年。
- 靜修女中編,《靜修女子高中七十五週年校慶特刊》,臺北:靜修女中,1992年。
- 駱冠宏,〈騎過半世紀──臺灣機車性別文化史,1930s-2007〉,高雄: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,2007年。
- 鮑家麟主編,《中國婦女史論集》第1-8冊,臺北:稻鄉出版社,1988-2008年。(第一集為再版,原出版社為牧童出版社。)
- 勵馨基金會編著,《雛妓防制問題面面觀》,臺北:勵馨基金會,1993年。
- 應大偉,〈臺灣藝妲話風月──謝金蘭〉,《臺灣女人:半世紀的影像與回憶》(臺北:田野影像出版社,1996年),頁270-283。
- 應大偉,〈臺灣攝影寫真女濫觴──陳麗鴻〉,《臺灣女人:半世紀的影像與回憶》(臺北:田野影像出版社,1996年),頁144-152。
- 應大偉,〈跨足學政兩界的臺灣奇女子──謝娥〉,《臺灣女人:半世紀的影像與回憶》(臺北:田野影像出版社,1996年),頁12-29。
- 應毛林,〈謝娥〉,收入醫望雜誌編,《福爾摩沙的聽診器:二十六位臺灣醫界人物的故事》(臺北:新新聞文化,2001年),頁166-174。
- 應鳳凰,〈「反共+現代」: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──五○年代台灣小說〉,收入陳建忠等著,《臺灣小說史論》(臺北:麥田出版,2007年),頁111-196。
- 戴文鋒,〈育嬰堂與清代臺灣的兒童救濟事業〉,《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研究班論文集》(臺北: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,1990年),頁117-194。
- 謝小芩,〈性別與教育期望〉,《婦女與兩性學刊》,期9(1998年4月),頁205-231。
- 謝小芩,〈教育: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〉,收入劉毓秀主編,《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:1995》(臺北:時報文化,1995),頁182-218。
- 謝仕淵,〈日治初期(1895-1916)臺灣公學校的女子體育與放足運動〉,《臺灣文獻》,卷55期2(2004年6月),頁205-230。
- 謝仕淵等著,《臺灣棒球百年》,臺北:中華民國棒球協會,2006年。
- 謝依玲,〈二次戰後臺灣女子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──以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與臺南家政專科學校為例(1958-1985)〉,新竹: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4年。
- 謝依玲,〈二次戰後臺灣女子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──以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與臺南家政專科學校為例(1958-1985)〉,新竹: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,2005年。
- 謝欣怡,〈中小企業頭家娘管理角色之探討〉,高雄: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4年。
- 謝雪紅口述,楊克煌筆錄,《我的半生記:臺魂淚》臺北:楊翠華,1997年。
- 謝嘉薇,〈原鄉的召喚──杜潘芳格詩作研究〉,臺北: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2年。
- 謝錦芳採訪,〈麵粉帶到迷你裙 見怪不怪〉,「中國時報」,A6版,2010年3月2日。
- 謝聰敏訪問,〈謝娥女士談二二八〉,收入陳芳明編,《戰後臺灣史資料選──二二八事件專輯》(臺北:自立晚報文化,1991年),頁381-400。
- 謝繼昌,〈大南魯凱族婚姻〉,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》,期23(1967年春季),頁195-224。
- 鍾壬壽主編,《六堆客家鄉土誌》,屏東:常青出版社,1973年。
- 鍾兆佳,〈運動場上的彩虹足跡:以女同志球聚與「雷斯盃」為例〉,臺北: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- 鍾玲,〈都市女性與大地之母:論蓉子的詩歌〉,《中外文學》,卷17期3(1988年8月),頁4-22。
- 鍾淑姬,〈從妊產婦名簿到助產所──臺灣(新竹)助產士的歷史研究1920-1970〉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4年。
- 隱地編,《琦君的世界》,臺北:爾雅出版社,1983年。
- 簡文敏,〈元宵暝,查某醒歸暝──西拉雅族查某暝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44-55。
- 簡扶育,〈戴上花冠,歡慶婦女節──Mugamut婦女除草完工祭(卑南族婦女節)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56-73。
- 簡秀昭,〈愛國婦人會〉,收入《臺灣文獻》,別冊6(南投: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2003年),頁25-33。
- 簡家欣,〈喚出女同志──九○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〉,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8年。
- 簡家欣,〈喚出女同志──九○年代臺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,1997年。
- 簡榮聰編,《臺灣童帽藝術》(南投: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,1992),24-25。
- 簡福鋛,〈楊三郎、許玉燕夫婦的藝術世界探討〉,《中國技術學院學報》期26(2004年7月),頁 9-28。
- 聶華苓,《三生三世》,臺北:皇冠出版社,2004年。
- 聶華苓,《桑青與桃紅》,臺北:時報文華,1997年。
- 藍佩嘉,〈銷售女體,女體勞動──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〉,《臺灣社會學研究》,期2(1998年7月),頁47-81。
- 顏玉如、婦權基金會編著,《臺灣婦女年鑑》,臺北: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,2007年。
- 魏子雲,〈從「徐露劇場」說起:徐露的劇藝成就及其捨〉,《傳統藝術》,期20(2002年7月),頁18-21。
- 魏海敏口述、張必瑜整理,《水袖與胭脂:魏海敏舞臺生涯》,臺北:商周文化,1996年。
- 魏海敏著、陳慶祐文字撰述,《女伶:魏海敏的影像自述》,臺北:積木文化出版,2006年。
- 瀧澤佳奈枝,〈日本時代臺灣的技藝教育──以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為中心〉,臺北: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5年。
- 瓊瑤,《我的故事》,臺北:皇冠出版,1989年。
- 羅娓淑,〈臺南重慶寺的發展歷程與南臺灣藏傳佛教發展關係研究〉,《中華佛學學報》,期20(2007年7月),頁305-330。
- 蘇旭珺,〈服飾與生命禮俗–探討傳統服飾於生命禮俗之應用及象徵意涵〉,《臺灣文獻》,53卷1期(2002),頁66-69。
- 蘇旭珺,《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》(臺北:商周編輯顧問公司,2000),頁54-58、62-65、130-133。
- 蘇旭珺,〈服飾與生命禮俗–探討傳統服飾於生命禮俗之應用及象徵意涵〉,《臺灣文獻》,53卷1期(2002),頁59-66。
- 蘇旭珺,《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》(臺北:商周編輯顧問公司,2000),頁38-55、73-95。
- 蘇旭珺,〈服飾與生命禮俗–探討傳統服飾於生命禮俗之應用及象徵意涵〉,《臺灣文獻》,53卷1期(2002),頁71-77。
- 蘇芊玲,《不再模範的母親》(臺北: 女書文化,1996 ),頁42-46、59-63、68-75。
- 蘇芊玲,《我的母職實踐》,臺北: 女書文化,1998。
- 蘇芊玲,〈臺灣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〉,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》,期14(2001年2月),頁13-18
- 蘇芊玲、蕭昭君主編,《大年初一回娘家──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》,臺北:女書店,2005年。
- 蘇靜華,〈戰後初期臺灣女子中等教育之研究 (1945-1949)〉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,2006年。
- 鐘麗慧,〈創辦刊物的先鋒──王文漪〉,收入鐘麗慧《織錦的手:女作家素描》(臺北:九歌出版社,1987年),頁17-29。
- 顧正秋,《休戀逝水:顧正秋回憶錄》,臺北:時報文化出版,1997年。
- 顧正秋劇藝精選(套裝10片)DVD,臺北:臺灣魄力發行,2004年。
- 顧燕翎,《從移植到生根:婦女硏究在台灣(1985-1995)》,臺北:臺灣社會學社,1998年。
- 顧燕翎,〈女性主義與官僚體制──重讀《女性主義與官僚體制之難以兩立》〉,《婦研縱橫》,期74(2005年4月),頁80-86。
- 顧燕翎,〈臺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──受害客體抑或情慾主體〉,《思與言》,卷35期1(1997年3月),頁87-118。
- 顧燕翎、鄭至慧主編,《女性主義經典:十八世紀歐洲啓蒙,二十世紀本土反思》,臺北:女書店,1999年。
- 顧燕翎主編,《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》,臺北:女書店,1996年。
- 鑑明訪問、吳美慧記錄,〈邱鴛鴦女士訪問紀錄〉,游鑑明訪問、吳美慧等記錄,《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解嚴後臺灣史研究所,1994年),頁73-10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