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同志酒吧

在臺灣,酒吧並不是傳統的休閒方式之一,而是舶來品。1965年美國直接介入越戰,臺灣成為越戰後勤基地之一,美國軍人大批湧入臺灣,因為地緣關係,臺灣不僅為越戰提供美軍軍事基地、後勤補給、飛機修護,還成為美軍的休假中心。當時主要的美軍機構都在臺北,臺北理所當然地成為美軍的遊樂場,在臺北一開始出現的是gay bar,經過混合期後才有純女同志酒吧出現。女同志酒吧一開始出現在東區、博愛路、中華路一帶,後來則集中在中山區。初步研究顯示,同志最早在臺北市開始聚集、企圖發現彼此的歷程,與異國情調的生活風格有密切關係。

臺灣早期一開始出現的女同志酒吧,分別引進了美式與日式兩種風格,目前臺北市的女同志酒吧約有10家左右,除了日式卡拉OK與美式pub兩種風格外,也有介於兩者之間的。在區位上仍以中山區為主,中正區一家、大安區兩家,臺北縣則只有一家。

女同志酒吧具有多種不同的社會功能,一方面,女同志將女同志酒吧當做一種原鄉情懷:女同志酒吧做為女同志聚集的固定場所,是女同志專屬的空間,「酒吧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女同性戀者需要場所,在那裡她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,她們可以活的像一個『社會』以及『性』的存有」。女同志在T bar中可以再次社會化,學習社群中的社交典範,練習自我認同,到T bar可以說是一種「入會儀式」。

根據鄭美里的研究,臺北的女同性戀酒吧在1980年代中葉興起,由於美軍駐臺所意外形成的開放風氣,T bar成為女同志重要的社交據點,「T」、「婆」等稱呼也開始在圈內延用。簡家欣則認為,1980年代T bar中的性別認同,與情慾互動的方式,是「典型化」的T婆角色認同,也就是對異性戀模式加以有樣學樣,在T bar裡「讓T更T、讓婆更婆」。

女同志酒吧也常常成為大眾媒體,對同志社群「窺奇」的主要方式,例如在1992年張雅琴與璩美鳳,及1998年李四端與謝桀修,皆以未經告知方式,偷偷攜帶隱藏式攝影機入內拍攝,加上聳動的標題與旁白,同志社團深表抗議,而新聞記者僅一次表示「很遺憾」但仍不願道歉,一次態度強硬絲毫沒有悔意。

女同志酒吧,不只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,相反的,女同志酒吧的經營者必須善用經濟邏輯,與打理各種社會關係,好讓女同志酒吧在臺灣環境得以生存。女同志酒吧不只是一個商業體,它的存在本身替女同志創造了一個具體的社交場所,與同志運動也有各種隱約的關係連結,女同志酒吧的多重社會功能,使得他不同於一般的酒吧,而具有更豐富的多重意義。

時至今日,女同志酒吧也有了更多元的發展,除了臺北之外,臺中、高雄、花蓮等等各處也都開始有女同志酒吧的出現,經營方式從早期的播放伴唱帶演唱卡拉OK式的女同志酒吧,到美式的小酒吧,以及近年來興起的以舞池為主的女同志酒吧,皆各有特色,也都吸引了不同年齡及階層的女同志在此聚會活動。

呂錦媛,〈金錢與探戈──臺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〉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年。
鄭美里,《女兒圈──台灣女同志的性別、家庭與圈內生活》,臺北:女書店,1997年。
賴孟如,〈次文化空間之研究──以女同性戀酒吧為例〉,桃園: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,1999年。
簡家欣,〈喚出女同志──九○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〉,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8年。

2GIRL女子拉拉學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