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術、婦運二合一的女性菁英團體─女性學學會(1993-)

1993年夏天,燃燒的不只是豔陽,還有一群女人的熱情。來自各大專院校的女教授們,正聚在臺北市的一家茶藝館,七嘴八舌地討論著,在婦運聲勢日趨浩大、性別研究熱門化之際,是該成立一個結合學術與婦運組織的時候了。幾經討論,既有厚實理論為根底,又具實踐力的跨學科團隊──「女性學學會」終於在1993年9月28日的教師節成立,挑戰的正是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」的父權傳統。

初試啼聲的女學會,對父權社會下的第一道戰帖是「軍訓護理課程的改革」,批判「女生當護士,男生上戰場」的意識型態,傳達的正是刻板的兩性角色扮演。緊接著1994年3月,臺灣師範大學爆發了男教授性侵女學生事件,女學會透過各大專院校的女研社積極接觸並援助被害女學生,更在日後與全女連、新知聯手出擊,發動「522女人連線反性騷擾大遊行」。

1995年,是女學會為臺灣繪製女性主義國家藍圖的一年,出版《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:1995年》。1997年的公娼爭議,引發婦運路線爭論,造成姊妹間的裂痕,卻也讓女學會更深刻瞭解,「學術需要距離、冷靜、複雜深刻的思考,運動需要激情投入,婦運如果沒有學術及理論支持,時間一到出現瓶頸。許多問題最終需要學術研究給予答案,這樣的工作,捨女學會其誰?」

重新整裝出發的女學會,在1998至1999年間,策劃「快快樂樂做婦運」的路線,並將運動場域移師到臺南、高雄、花蓮、臺中,與女學會各地姊妹做交流。2000年,臺灣的塑身美容業,以扭曲的價值觀──「返老還童」為最佳女主角作作訴求,在女學會砲轟下,踢到鐵板的業主黃河南,不得不拿下在電視上不斷播放的廣告。

2002年9月9日,女學會向內政部登記,正式進入體制。2003年女學會聯合新知、婦全會提出「性別主流化,我們要成立中央一級專責專職機關」,並舉辦「意識、認同、實踐──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」。2004至2007年,繼續催生「性別平等委員會」,推動「性別主流化」,落實「性別平等教育法」。

主張學術與運動齊頭並進的女學會,以她們特殊身份──主要是大專院校的女教授,利用集知識與權力於一身的學者頭銜,掌握有力發聲位置,策略性地製造發燒話題,成為媒體報導焦點。從理論到行動、學院到街頭、體制外到體制內,不斷反覆辯證、刺激與再思考,女學會為臺灣婦運開拓出戰鬥力十足的論述場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