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別研究中的異軍─國立中央大學性/別研究室(1995-)

4bf707e2-e5f6-4c3d-a960-7a76f5a57407.jpg

儘管「性」議題在臺灣當下的社會,不再是禁忌,但是一提到「性」,不少學者照例抱持嚴謹的態度來面對,而媒體卻還是偏愛報導會讓人「興致高昂」的部分。1995年成立的「中央大學性/別研究室」,召集人何春蕤就擁有這樣的魅力,既能風靡媒體,研究成果卻又往往使主流的婦女、性別研究者「刮目相看」。 

強調自力更生的「中央大學性/別研究室」,一向以替邊緣弱勢的性/別主體發聲自居。為什麼是「性/別」而非「性別」研究?

主事者認為使用「性/別」字眼,代表他們對女性主義理論的反思以及立場,而「斜線」至少有著四層意義:一,性別並非只有簡單的男女兩性,本身其實具有多元流動、跨性別的元素;二,「性/別」標誌出「性別」、「性」兩者間複雜、不可化約同一;三,「性/別」說明了「性」中有「別」的差異觀念;四,「別」是強調差異,表示性在階級、種族、年齡中的複雜關係。

中央性/別研究室在教學上,每年至少開設10門與性/別研究相關的課程,包括大學通識課與研究所入門,除了在校內耕耘,研究室成員也經常受邀到各大學演講,推廣「性/別」觀念。資料網羅方面,中文藏書有一千餘冊,開放閱覽,英文藏書約有8000餘冊,但因為屬於研究室成員的個人藏書,暫不對外開放;另外也蒐集了國內博碩士論文、研討會論文集、演講錄音與錄影記錄、新聞事件等資料,特別是長期持續蒐集平面媒體的性/別相關資料,目前已經建立了一萬餘件的剪報檔案,可供查閱。

此外,中央性/別研究室還舉辦聲名遠播的大型「四性研討會」(全名是「性教育、性學、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第一屆四性研討會於1996年舉行,連續舉行六年),宣稱是本土唯一具有邊緣、運動觀探究點、專門「性/別」議題的學術討論會,每次會期兩天以上,並且高達400人次,會議論文也在會後出版。除了致力於本土研究外,也不忘心懷國際,1997年起,每年舉辦「性/別研究超薄學術研討會」,與來自澳洲、美國、菲律賓、日本、印度等世界各地的學者,進行國際交流。

出版方面,初期以院校補助的經費出版學術期刊,2000年開始尋求出版通路,將期刊轉成專書販賣,後因為經濟不景氣,將出版業務收回自行發售,目前出版書目分成三類:性/別桃學、性/別研究期刊與叢書、《性/別教育通訊》。為了推動性別教育,1997年開始出版《性/別教育通訊》,提供中小學教師自修性別教育;1999年,為桃園縣中小學生設計青少年兩性漫畫讀物──《青春之性別快報》;也曾經多次舉辦桃園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教育研討會。如此豐碩的研究成果,實可見中央大學性/別研究室的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