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間的大愛─證嚴法師(1935-)

證嚴法師俗家名為王錦雲,1935年(昭和10年)生於臺中清水,4歲時過繼給叔父王天送。養父母將她捧在手心上,宛如掌上明珠般地疼愛她。 

戰後,王天送一家人搬到豐原經營戲院,生意興順,但卻因為過於忙碌,而中風去世。當時25歲的王錦雲,為此傷心難過,連續數天不吃不睡。之後,便天天到豐原慈雲寺讀佛經,開始與佛教結緣。兩年後,當她隨住持前往潭子收割,正在割稻之際,法師突然問她不要出家,她點點頭,放下鐮刀,什麼都沒帶就跟著修道法師前往臺灣東部,在花蓮秀林鄉的普明寺落腳修行。隔年,投入印順長老門下,法名「證嚴」,字「慧璋」。

花蓮海星中學有三位天主教修女,來向法師傳教,他們談到彼此的教主、教旨、教義,把天主的博愛與佛陀的慈悲提出來研究討論。修女在臨離去前,拋出了一個問題:佛陀的慈悲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,確實很偉大,不過,儘管天主的博愛只是為了人類,但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、蓋醫院、辦養老院,而佛教有嗎?

證嚴法師因此開始思索如何服務社會。她想到「家家彌勒佛,戶戶觀世音」的道理,由於信眾多為家庭主婦,便提倡每天去菜市場買菜前,先存五毛錢,每月就有十五元,一年以後就有急助救難金了。於是這一「五毛錢也能救人」的話,就在各個菜市場傳開,許多家庭主婦紛紛加入行列。

1966年「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」正式成立,由一群手挽菜籃的婆婆媽媽,在證嚴法師的愛心感召下,展開濟貧救苦的事業。為了能確實發揮功德會的功能,證嚴法師到處探訪貧戶,建立資料,時常慰問外,更協助扶持使其自力更生。功德會的工作,逐步由東部擴散至臺灣全島,再由島內擴散至世界。

證嚴法師發現許多人因病而貧,又因為缺乏醫療,導致貧上加貧,因而決心在花蓮建立現代化的大醫院。歷經14年,在證嚴法師與會員四處奔波籌款、尋覓土地的努力下,終於在1983年破土興建,並在1987年後啟用「佛教慈濟綜合醫院」,同時創設不收住院保證金制度。此舉促成衛生署,同年通令各大醫院廢除住院保證金制度,成為臺灣醫療史上的重大革新。此後,慈濟法師又籌辦慈濟護專、醫學院,期待培養出以大愛關心、照顧病人的「白衣大士」和「大醫王」。

慈濟功德會的服務區域,由臺灣擴展到非洲、東南亞、中國等,只要有天災人禍的地方,便可看到「慈濟人」的身影。功德會的成就,被譽為另一個「臺灣奇蹟」。這巨大的成就,原初只是發自於一位身形單薄的瘦弱女子,因她的細膩、悲天憫人的愛心,透過家庭主婦們的力量,在人間影響、感動眾生,進一步落實在各種組織、制度之中,最終才能結成人間的大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