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夏天,素以「太陽城」聞名的屏東,有一群活潑天真的大女孩,正戴著斗笠,頭頂著毒辣的烈日,聚精會神地學習如何持槍、行進。姿勢稍有不對,隊長的飛踢,馬上就一腳過來!身上唯一的粗陋軍服,可說乾了又濕,濕了又乾,依然是照穿不誤。白天揮汗如雨地出操,半夜還得摸黑行軍。最快樂的是開伙時間,顧不得淑女姿態,個個是狼吞虎嚥,頃刻間吃得精光。讓人絕對想不到,這些初來乍到的女兵,第一眼看到女隊長的臉曬得像黑炭一樣,很多人還嚇哭了。
1949年3月8日,在臺灣阿猴寮成立的「女青年大隊」,是大陸變色前,由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,從上海、南京等地招募來臺從事軍事訓練的女青年。從北伐、抗戰到內亂,女性在軍事上其實已有相當亮眼的表現,只不過多限於政工或醫務部門。孫將軍見識到英國在二次大戰中的「陸軍婦女輔助隊」(WAAC)所發揮的力量,因而進一步計畫對愛國的知識女青年們,施以軍事訓練,使其在反共的全民戰爭中,與男性同樣肩負起救國救民的大任。
這群勇敢地離鄉背井,自願投效軍旅的大女孩,接受了與男性一樣嚴苛的軍訓,一路從閨閣嬌娃變身為霹靂女兵,連孫將軍都忍不住稱讚她們的射擊成績,甚至要比受過訓的校尉官還要好。結訓後的女青年大隊,整編成為六隊,被分發前往島內外各地,巡迴展開政治教育、康樂活動、戰地服務、兒童福利等工作。
在當時兩岸壁壘分明的氣氛下,這些花木蘭所到之處,與官兵們不分彼此地載歌載舞,親切地噓寒問暖,不但緩和了緊張的軍心,也突破了性別與階級的限制。1951年10月1日,女青年大隊舉辦的「木蘭戰鬥晚會」,轟動精彩的表演,擠爆了三軍球場,國軍甚至出動部隊,對空鳴槍,才控制住場內、外觀眾的激昂情緒。
別以為這群木蘭們只會唱歌跳舞,來調劑阿兵哥的身心,她們的膽識與作風絲毫不遜於男性。隊員王珂曾經甘冒不諱,將她親眼目睹的「軍中打罵陋習」向蔣經國上書,請他下令禁止。參加大陳島撤退時,女青年第三工作隊甚至堅守到最後一刻。還有隊員陳萍,在小金門向對岸喊話時,不幸遭受砲火攻擊為國捐軀,嚥下最後一口氣前,還不忘叮嚀友伴繼續喊話。
當年「女兵保母」孫立人將軍,親手呵護的少女們長大了,成為臺灣社會的中流砥柱,第一批大專院校的軍訓教官有90%是出自這群女性。除了模範教官外,家喻戶曉的專欄作家「薇薇夫人」樂茞軍、名畫家李沛、臺灣壽險業的統帥呂文香、闖蕩異鄉的女企業家李獻琨、花甲泳將劉寅嶺、舞蹈家余國芳、苦學有成的教授王珂、春風化雨的老師蕭文豔等,也出自女青年大隊。因應時代變遷,2005年6月30日,女青年大隊正式解編走入歷史,然而這群木蘭們樹立的優異典範,將永為國人緬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