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洋臺灣姐妹會正式成立於2003年12月7日,不過姐妹會的創立,源起於1995年在高雄美濃所成立的「外籍新娘識字班」;從「外籍新娘識字班」到「南洋臺灣姊妹會」的成立,可說是歷經了八年抗戰啊!
1995年7月,美濃愛鄉協進會的工作伙伴,發現來自東南亞的姊妹們因為語言不通,被困於家庭當中,所以決定成立「外籍新娘識字班」,希望藉著學習中文,幫助這些姊妹們走出困境,形成互助的網絡,並進一步與臺灣社會對話。而「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」的設立,主要是藉由對中文的學習,促使這些新移民的女性族群可以漸漸自主發聲,並進一步形成自主組織,替她們自己爭取應有的福利。在識字班逐步建立一套較有系統的培育課程後,也積極的與其他地區的地方組織合作。值得注意的是,「識字班」背後代表的意涵,似乎有貶意,暗喻這些南洋姊妹不識中文就是文盲,因此稱「識字」,與外國人的中文班、華語班大大不同。
在識字班多年的努力下,許多姊妹們已經可以在課堂上表現自己,表達自己的聲音,並逐漸培養出屬於她們的「社群感」(即所謂的跨國姊妹的情誼)。到了2001年,「希望工作坊」成立,用以凝聚姊妹的行動能量,並在大家努力之下,找到了一個會所,是她們首度擁有自己的集體空間。在大家的能量開始匯聚下,這群姊妹們逐漸走向組織化的方向。
2003年,協調快三年的多語外籍配偶求助專線的專案,受到挫折,使得姊妹們瞭解到成立正式團體的重要性,因而開始積極籌備成立屬於她們自己的社團。透過美濃愛鄉協進會志工的幫助下,姊妹們逐步擬定出「南洋臺灣姊妹會」的章程,並在2003年12月7日,於高雄市婦女館正式成立「南洋臺灣姊妹會」。
第一屆理監事包括臺灣南北的姊妹和志工,以及婦女新知等團體的代表。姊妹會的會址設在美濃,因為經費有限,姊妹會開始只有一位專職人員,各事務的推動大多依靠志工和姊妹會的幹部。臺北的基地,則因無法付擔昂貴的房租,一直以各社區大學為活動據點,直至2005年7月才設置專屬辦公室。
南洋姊妹會的成立宗旨,就是為了協助那些遠嫁來臺灣的姊妹們,走出孤立的局面,進一步成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。為了達到這目的,姊妹會的工作內容分成三大類:基層組織、社會教育以及法令政策的倡議。姊妹們在參與越來越多的公共事務後,從至各地分享移民經驗,教授東南亞歷史語言文化與多元文化議題,甚至到公共議題的推動,與移民法令政策的修訂等,進一步關心了移民、勞工等弱勢族群。在這些過程中,南洋姊妹們從原本對於識字班和姊妹會的社群認同,逐漸轉變成為推動新移民人權的認同跟投入。
中華救助總會主辦,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、財團法人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協辦,《婚姻移民──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》,臺北 : 中華救助總會,2004年。
林津如,〈評介邱琡雯──《性別與移動──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》〉,《女學學誌──婦女與性別研究》,期19(2005年6月),頁247-255。
邱琡雯,〈在地國際化──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〉,《當代》,期141(1999年5月),頁108-117。
邱琡雯,《性別與移動──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》,臺北:時英出版社,2003年。
夏曉鵑主編,《不要叫我外籍新娘》,臺北:左岸文化出版,2005年。(文中引用中國小燕子、越南林金惠、泰國邱雅青出自本書頁69、74、93。)
張書銘,〈臺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──「越南新娘」仲介業之運作〉,臺北: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2年。
趙彥寧,〈現代性想像與國際管理的衝突──以中國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案例〉,《臺灣社會學刊》,期32(2004年6月),頁59-102。
夏曉鵑,《流離尋岸—資本主義化下的「外籍新娘」現象》,臺北:臺灣社會硏究雜誌社,2002年。
公視文學大戲──「別再叫我外籍新娘」網站:2007年7月21日首播
南洋臺灣姊妹會
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
臺北市新移民會館
臺南市新移民學習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