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無生老母信仰的歷史,頗為悠久,從清代的民間秘密宗教、日本時代的齋教,一直到戰後的新興宗教一貫道,皆以無生老母為信奉對象。由於在臺灣擁有眾多信徒,是臺灣宗教信仰中極為重要的系統,極受宗教研究者注意。
無生老母信仰起源於明代中葉的羅祖教,傳說羅祖是一名軍人,因為對「人從哪裡來」感到困惑,到處問人,最後終於悟道,於明正德年間寫了「五部六冊寶卷」。在寶卷中,他將阿彌陀佛及無生老母,視為先天地而立的源頭、人類靈魂從來之所。
明嘉靖、萬曆之後,由於民間秘密教派日漸盛行,無生老母出現各種不同的稱呼,信仰內容更為複雜。寶卷形容這位老母住在「真空家鄉」,統治著天庭和人間,因為思念投胎下世而為紅塵所迷的子女,不斷派遣使者下凡救劫渡人;到了清末,老母的形象益發逼真,被形容成是一位因為過於思念子女,日夜啼哭,宣稱「世人皆是我子女,兒女遭劫娘傷悲」的老太太,經常派遣使者,或是親自下凡,透過扶鸞的方式,傳遞救人渡世的訊息。
無生老母救世渡人的母親形象,吸引了許多信徒,一來母神的創生能力自古即被肯定,漢人傳統孝親的觀念,使信徒視無生老母為全人類之母;再則,無生老母信仰中「真空家鄉」的概念,讓母神成為樂園的象徵,使無生老母信仰內化為一種救世的特質,為貧苦的下層社會帶來救贖的希望。
由於無生老母是女性神祉,女教首更容易獲得信眾的支持,也強化了教派中老母的形象。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主要以資歷和吸收徒眾的數量,決定其中的尊卑,正統佛教的「成佛權」掌握在男性僧侶手中,但是在崇信無生老母的秘密教派中,女性「點傳師」代表了女性的成佛權,女性得以藉著吸收徒眾成為「點傳師」,壯大勢力,改變社會地位,不但能執掌重要宗教職務,甚至還可以帶兵起事,權力不可謂不大。無生老母轉世下生,出嫁生子,被休喪子的說法,所代表的悲苦女性典型,容易獲得女性認同。學者也從檔案中發現,清代無生老母的信徒以寡婦居多,可見無生老母信仰對女性信徒的號召力,十分強大。
臺灣的宗教研究者常喜歡比較觀音、媽祖、無生老母三位女神,咸認同這三位女性神祇在臺灣宗教信仰中的特殊性,而無生老母的經歷,又與觀音和媽祖不同,代表的是慈悲的母性形象。戰後臺灣新興宗教盛行,一貫道在臺灣也逐漸站穩腳步。
李貞德,〈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〉,《解嚴後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期2(1994年6月),頁251-270。
張珣,〈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的比較研究〉,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》,期79(1995年12月),頁185-203。
鄭志明,《臺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》,臺北:臺原出版社,1990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