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女性花鼓陣─六家新瓦喜傳承 鼓樂齊鳴舞古今

花鼓是早期客家人嘉年華會裡,不可或缺的熱鬧表演,雖然動作與劇情簡單,但是質樸精神與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,卻可藉由逗趣活潑的方式表現出來。這種客家庄集結慶祝表演的活動,隨著鼓陣及其他響噹噹的樂器一起遊庄逛街,相當具有歡慶氣氛與傳統文化意義。其中,臺灣唯一且成立一甲子的「新瓦屋花鼓隊」,保留了客家傳統的演出身段,也吸收融合了其他民俗曲藝的演出,充分展現客家民俗藝術中熱鬧「打花鼓」的精神。

花鼓的表演形式非常活潑,講求變化與即興創意,是傳統的慶祝表演活動,號稱是客家人大本營的新竹地區,有全臺灣最早的花鼓隊。新瓦屋花鼓隊,成立於1947年,那時臺灣光復,時值慶賀氛圍濃厚,所以地方人士突發奇想提議,何不以民間傳統歡樂的方式來慶祝,於是有人提議採「一鄰一扛大鼓」的方式熱鬧遊街。當時的六家新瓦屋,包含兩個鄰里,是臺灣地區罕見而能自給自足(墾拓組織)的單姓家族聚落,擁有城圍、跑馬射箭場、酒場、屠宰場,與三百餘公頃的良田和完整的水圳。

由於六家新瓦屋庄頭共兩個鄰里,當地人認為用一扛大鼓嫌規模太小,用兩扛大鼓又覺形式不對,因此林姓聚落的族長發起,組成一支「老人行嫁、著新娘衫」的鼓隊,隊伍中通常都會有生、旦、丑等熱鬧逗趣的角色,以民間遊藝的性質,沿路表演一些歌舞小戲。

除了歡聲雷動的大鼓之外,所謂花鼓就是將樂器大鼓旁插滿花當作點綴裝飾,而新瓦屋花鼓隊不僅使用花來裝飾大鼓,還因以前民風保守,別具巧思地安排反串的男子穿上花杉、手提花籃、大打花傘,誇張的舞步與極盡渲染的扭腰擺臀,刻意模仿女子羞答答的嬌媚神色,與打鬧嬉戲的動作,贏得圍觀群眾如雷掌聲與叫好,直至最近幾年才有女性加入。

參與演出的客家媽媽們說,花鼓演出者的裝扮有的必須挑菜籃、抬小花轎、有的舞花傘、有的必須打扮成媒婆,鮮豔美麗,各自隨著鼓聲數拍舞動肢體、走花步,形象與角色相當多樣與多元化,雖然要花長時間熟記舞步與默契練習,但大家都覺得很快樂。

這幾年來,新竹縣一直在致力於傳統民俗文化,包括花鼓藝術的傳承工作,鼓勵新的演出方式,希望活化客家地方民俗藝術。例如「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」結合肢體表演和鑼鼓節奏,就邀請「新瓦屋花鼓隊」來表演,展現臺灣道地的客家花鼓陣。

生命力新聞:林佳緯,〈六家新瓦屋 不讓客家花鼓化古〉,2006年6月6日。
自由時報新聞網:康俐雯,〈台灣花鼓響噹噹 千人管樂嘉年華 世界鼓隊齊聚新竹 百場管樂嘉義獻技〉,2004年12月18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