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主外,女主「四面八方」─客家「輔娘」

5b506dac-2838-458a-a3d1-356c0b60c84b.jpg

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時,老師多半會先瞭解班上同學的家庭經濟狀況,先詢問學生「你爸爸的職業是什麼?」,學生大多能快速的依據父親的工作,回答問題。少部分細心的老師,則會進一步問學生,「那你母親是做什麼工作?」,這時有的學生苦思了老半天,想來想去,靈光乍現迸出「我媽媽的工作是─管我」。從這個問題詢問的先後次序,與童言童語的回答中,可進一步的反思,是否現代社會仍以性別的分工角色,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作為分析事務的標準。 

在臺灣早期的傳統生活,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可能是大部分家庭的經濟生產型態。男性外出工作,女性則在家中從事家務勞動。以客家族群為例,客家人對於婦女的稱呼,可略探一二。客語稱妻子為「輔娘」,意思是輔助的女人,就是幫助老公的妻子。有人說「娶妻當娶客家女」,因為多數人認為客家女性刻苦耐勞,除了是理家高手外,還是能上山下海樣樣精通的女超人。 

早年客家村的男性多半外出,求取功名,一去經年,只留下妻子在家看顧山林田地,操持家務;不只是在庄內,就連田野間風吹日曬的工作,女性都必須一肩挑起。所以,輔娘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力量,也是整個家庭的支柱。但是輔娘的稱呼,呈現的只是女性的輔助功能,在位階上的附屬地位。這樣是否與實際生活中,獨當一面的女性有所出入?所以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經濟型態,其實應該是「男主外,女主四面八方」,才能比較符合實際運作的情況。 

除此之外,客語中的輔娘,「輔」在字義上不單只是輔助的意思。「輔」相對於「補」,是較具有權力的意涵。輔娘為人妻多年後,媳婦熬成婆,成為「家娘」(客語的婆婆稱呼),則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地位。如果沒有男性家長在世或在場時,家中的女性長者能主持家中的重要事務,如分家事宜。因此,客家女性不單只是扮演著「賢內助」的角色,也可以說是掌握家庭重要發展的「掌舵者」。 

客家女性隱藏在柔順性格背後的地位,是否只是輔助一家之主?一家的支柱,誰說一定就得是男性?如果以待在家中的時間,作為判斷標準,在家常常「缺席」的男性,這個位置必定得讓賢。再者,隨著時代更迭,教育普及,社會環境變遷,客家婦女逐漸活躍於各行各業中;然而我們對於客家女性的認知,並未在社會發展變動過程中,有著令人比較滿意與創新的詮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