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,不是工具─客家「薪臼」稱呼

在酷炫的舞臺還未流行前,歌手演唱歌曲最佳的地方,便是在山野之間。而客家族群多傳唱「山野之歌」,透過高揚的曲調、美妙的音符,傳達情意。客家歌曲並不是只有男女對唱的形式,也有教兒童認識周遭事務的童謠。這些幼教歌,大多以朗朗上口的韻文呈現;內容方面,多與生活事務相關,藉此灌輸孩童客家文化的生活習俗。 

在目前客語教學的各類教材裡,多以童謠《排排坐》為教學的第一課。 

「排排坐,唱山歌;爺打鼓,子打鑼,薪臼灶背炒田螺。田螺殼,刺到家官腳。家官呀呀叫,薪臼哈哈笑,家娘話罵佢恁了紹。」 

內容大意是兒童坐一排,一同唱山歌,山歌由爸爸打鼓,兒子打鑼來伴奏。媳婦在廚房炒田螺,結果炒到殼掉落,不小心刺到了公公的腳,公公痛得呀呀叫,惹得媳婦哈哈大笑,但婆婆站出來罵媳婦,制止了媳婦的笑聲。 

這首童謠,除了有趣活潑外,也顯現客家群族中女性身分地位的意涵。一個家庭的組織成員,由夫妻組成外,也有公婆。這首童謠中特別的是,對於客家婦女的稱呼。客語中稱媳婦為「薪臼」,稱婆婆為「家娘」。 

為什麼稱媳婦為薪臼?客家族群中,由於女性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作,如同農具般的堅固實用。其中「薪」是燃燒的木材,「臼」是摏米用的器具,以此象徵與代表女性工作的勞苦。而客家媳婦的主要工作,就是伺候老公和照顧公婆,因此日常的行為舉止,都在婆婆的嚴格管制下。 

媳婦的家庭生活,不僅在童謠中一覽無遺,在現代客語流行歌,歌手林生祥在【愁上愁下】也表現得活靈活現,「做人薪臼真多愁,田坵離腳灶下走,家娘細姑任在嫌,委曲受盡擁被噭」,便是描繪客家媳婦家庭生活中辛苦的一面。也因此客家婦女始終給人,溫柔婉約、克勤克儉,家庭重擔一肩挑,生命韌度如勁草的印象。由於「薪臼」的指稱,具有強烈的工具性意涵,與客家女性早年勞動劃上等號,於是在語言符碼的再現過程中,便建構出客家婦女克勤克儉的形象,卻也透露出女性被視作「工具」的悲哀。 

隨著時代更迭,客家女性已經有明顯的變貌。但是,社會對於客家女性的認知,並未在社會發展變動的過程,出現令人滿意與創新的詮釋。客家女性面對一般大眾所讚揚的美德,與刻苦的堂皇讚美,往往不是光芒逼人的鑽石皇冠,而是尖銳帶刺的緊箍咒。如果我們能跳脫刻板印象,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她們,或許她們能夠如同山野音符般,輕快自在的飄揚在山林谿壑中,悠揚而美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