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越灰姑娘童話─張聰明(1860-1925)

張聰明,原名張蔥仔,於淡水根據《天津條約》開港通商兩年後,在淡水河另一頭的觀音山腳下誕生。自小就被送走,身為養女的她,卻因為不願意纏足,時常遭受打罵。幼小悲慘的生活經歷,只有祖母陳塔嫂疼惜。陳塔嫂在1872年(同治11年)聽完偕叡(George Leslie Mackay,即馬偕)牧師講道後,成為第一位女信徒,除協助傳道外,更助馬偕在五股興建第一間禮拜堂。當時教會招收附近的小孩至教堂學習白話字,張蔥仔便也跟著到教會學習,還曾經拿過第一名。1878年(光緒4年)2月,蔥仔受洗,馬偕為她取名「聰明」。

原本打定終身不婚的馬偕,在看到臺灣婦女不受重視,往往男性參加教會禮拜時,女性卻得留在家中的景況;又加上,傳教的考量,經由陳塔嫂作媒後,1878年(光緒4年)5月,張聰明與馬偕在紅毛城的英國領事館舉行婚禮。他們的蜜月旅行就是拜訪北部教會,由於張聰明熟悉臺灣風土人情,使得馬偕的傳教更為順利。1879年(光緒5年),張聰明與閏虔益(Rev. Kenneth Junor)牧師的夫人,同心合力在教會內從事婦女工作,是北部教會最早的婦女工作紀錄。

1880年(光緒6年),張聰明隨馬偕離開臺灣,經過印度、歐洲、英國前往加拿大,並與他一同前往各地教會報告。由於她是第一位來訪的臺灣女性,她的同行引起許多的好奇與關心。當時,馬偕的故鄉,發起在淡水建立神學院的募捐運動,在1881年(光緒7年)他們返臺前,教會舉行了一場歡送會,張聰明於會中被邀請上臺。身著臺灣傳統服飾的她,向眾人致詞,並發表她在加拿大的種種經驗與感想。最後,由報社代表,將六千多美元的募捐成果贈送給馬偕。

1882年(光緒8年),馬偕創辦理學堂大書院(Oxford College,即牛津學堂),身任校長,張聰明則擔任五位教師的其中一位。能說能寫,又諳英文,張聰明不愧為超越時代的新女性。1883年(光緒9年),加拿大提供興建女學堂的經費,使原本推展不順的女子教育,露出希望的曙光,我們相信張聰明的風采絕對是關鍵性的助力。女學堂建立後,張聰明自然也是義務教師之一。

張聰明,在婚後為馬偕育有二女一男。1901年(明治34年),馬偕辭世,1925年(大正14年)張聰明將馬偕留給家族的五千多坪土地,捐給1904年(明治37年)開辦的淡水中學,做為運動場,日後培育出知名的橄欖球校隊。同年9月,張聰明辭世。

童養媳遇到臺灣開港的新時代,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嗎?臺灣歷史中,常常提及許多無名小卒藉開港的機會,開創自己的命運,如李春生等流。但是,像馬偕這樣知名的傳教者,其幕後的重要推手─張聰明,她的聰明、膽識、能力,我們未必能及─卻少有人知悉。如果說,那是因為她是女性的緣故,好比童話故中的灰姑娘遇到王子,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那麼,也許真的是我們還不夠聰明,無知到忽視她對臺灣的付出與貢獻,早已超越灰姑娘。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,《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》,臺南:臺灣基督長老教會,1965年。
范情,〈全臺女子首學──淡水女學堂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14-2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