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遲遲沒有生育子嗣,被丈夫冷落在鄉下橘園的容家大媽,為了從城裡交際花出身的二姨太嫣紅手中奪回丈夫,她決定為容家老爺再納小妾,對象是佃農之女秀禾。寄望秀禾生下一兒半女,好將丈夫永遠留在身邊的容家大媽,事情的發展終究讓她失望。為了報恩而嫁入容家的秀禾,卻與老爺的堂弟耀慶,一位受過西方教育的青年,陷入了苦戀
這是2001年,公視製播的文學大戲「橘子紅了」的劇情。這齣「深刻描繪出清末『封建家庭』中女人的痛苦」的八點檔,不但一推出就收視長紅,也讓許多觀眾重新認識琦君─原著小說《橘子紅了》的作者,原來琦君不只散文寫的好,小說創作也是極為出色。
從不諱言《橘子紅了》是取材於自己原生家庭的琦君,本名為潘希真,1917年出生於浙江永嘉。由於父母早逝,所以她口中的「父親」,其實是自小養育她與哥哥的大伯父,浙軍第五司令部上校參謀兼第六師參謀長的潘國剛。生長在傳統大家庭,又是「官家小姐」出身的琦君,幼年豐富的閱歷,自然提供她源源不絕的寫作題材。
現在為人所熟知的琦君是一名作家,不過卻鮮少人知道,琦君同時也是一名公務員。在父親許以「女狀元」殷殷期盼下,出生於傳統家庭之中,卻走出與傳統婦女不同人生道路的琦君,從小即受到良好的教育,1941年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的她,因緣際會走入法院書記官一途。1949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,琦君因熟悉書記事務,順利地在法院謀得一官半職,服務司法界長達二十餘年。
工作之餘,喜歡以家鄉趣聞、童年憶往為寫作題材的琦君,在1954年,首次將發表在報刊雜誌的散文集結成書。笑稱自己是臺灣出版界「第一個個體戶」的她,自費印了五千本《琴心》─琦君的第一本書 。原本只是玩票性質販售,卻因市場反應不俗,又一本一本地出版下去。隨著《煙愁》、《桂花雨》、《紅紗燈》等書的暢銷,琦君成了出版業者眼中暢銷書的「金字招牌」。
「暢銷作家」的頭銜,固然可以說明讀者對她的喜愛,然而琦君最令人敬佩的卻是她堅韌的創作力。2002年,高齡86歲的琦君再度推出新書《母親的金手錶》。一如往昔,這本新書的出版,馬上占據各大書店暢銷書排行榜。放眼望去臺灣文壇有哪位作家像她一樣,五十年來始終筆耕不輟?光是「持續創作」的這一點,已經讓許多作家望塵莫及。
到底琦君的文字魅力何在?為何她的文章總是老少咸宜、歷久不衰?其書寫時生動的語言、細膩的情感與反映人性的良善一面,是琦君文字特有的元素。雖然嚴肅多妻的父親、善良委屈的母親與恃寵嬌縱的二姨娘,是造成琦君苦樂參半的童年的主因,但喜歡用小孩眼光審視自己曲折人生的她,總是在文章中懷念起「母親」─大伯母的敦厚仁慈。或許就是這份「愛與包容」的感受,她的作品總是能帶領讀者,善良地理解她所生長的舊時代,而非一味地批評封建家庭對女人造成的苦難,而是由另一種角度眺望出別樣風景。
宇文正,《永遠的童話:琦君傳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6年。
隱地編,《琦君的世界》,臺北:爾雅出版社,1983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