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過半世紀的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(1955-)

1950年代是反共的年代,在這個以反共、復國、抗俄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時期,理應是「一面向敵人的荒謬宣傳施以迎頭痛擊,掃蕩了赤色與黃色的作品的流毒」;「又致力於滌除黃色休閑的以及逃避現實的文藝頹風,建立起反共抗俄的戰鬥性與建設性的文藝精神」。然而,卻反倒成為是臺灣史上,戰後女作家的第一個大量湧現期,而當時的女作家大都隸屬於「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」。

1955年5月5日,當時的女作家眼見「中國文藝協會」、「青年寫作協會」相繼組成,她們認為也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團體,因此在彼時掌握反共文藝原則的「中國文藝協會」大力促成下,成立了「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」。該會的宗旨之一,正是「鼓勵婦女寫作,研究婦女問題,以實踐三民主義增強反共抗俄的力量」。

經年累月下來,該會會員人數超過三百人,不過真正在寫作上有所成就的人數,卻還不到三分之一,但其數量相較於同是女作家大量湧現的1970年代,已十分驚人。大多數我們所聽過的、在1950年代從事寫作的女作家,均是婦女作協的成員。其中較為活躍的幹部群,有曾任職常務理事的張雪茵、張明、張秀亞、蓉子、琦君、劉枋和王琰如。而劉枋、姚宜瑛、邱七七曾經擔任過總幹事,總幹事更名為理事長後,陸續由邱七七、朱婉清、曹又方以及丘秀芷接任。

該會由張漱函主編、出版了臺灣第一本女作家選集《海燕集》,十分暢銷,緊接著又出版《海燕集續集》。類似的合集,還有《婦女創作集》、《文華集》、《女作家散文集》等。也曾以女作家訪問前線的方式,出版了報導記實文類的《金門、馬祖、澎湖》,及紀錄臺灣婦女在各行各業之成就的《二十年來的臺灣婦女》。
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女作家們還運用「女作家慶生會」的方式來聚會,最早是由林海音發起,以慶祝當月生日的女作家為名義號召,是一個輕鬆的、「沒有組織的組織」。慶生會的意義是,除了討論文學,還使這些女作家們之間產生頗為密切的聯繫,尤其是許多因為遷臺而離開家人、故鄉、甚至是失婚、喪偶的女作家,使她們能互相扶持,展現了可貴的女性情誼。

由於臺北市在1968年改制為院轄市,使得原本居住於臺北市的會員之會籍產生問題,因此在1969年改名成為「中國婦女寫作協會」,距離「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」的創會迄今,已然歷時半世紀。

二十年來的臺灣婦女編輯委員會,《二十年來的臺灣婦女》,臺北: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,1965年。
丘秀芷,《風華五十年:半世紀女作家精品》,臺北:九歌出版,2006年。
唐玉純,〈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:以「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」為中心〉,南投: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,2004年。
張漱涵等著,《海燕集》,臺北:錦冠,1989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