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身體書寫生命的故事─女舞者

有人用文字寫下自己的故事,也有一群人基於對舞蹈的熱愛,用身體展現她們生命的韌性。臺灣知名女舞者蔡瑞月、羅曼菲、鄭淑姬、許芳宜、古名伸、平珩與張中煖等人,她們擁有各自的舞臺,也共同擁有對舞蹈的執著,將舞動的身體奉獻給臺灣的舞蹈藝術。除了這些國內外知名的藝術舞蹈家之外,一群非藝術類的女舞者,諸如流行歌手的舞群、電子花車女舞者與鋼管舞者等,充滿濃厚臺灣文化色彩的身體展演,也充斥在臺灣的各個角落。

一個舞者的養成,是一段不斷跌撞滿身傷痕的過程,扭傷、撞傷,以及不時出現的瘀青更是家常便飯。身體上的每一個傷痕代表著一次成長,也代表著一個不足以為外人道的辛酸往事。舞蹈是一個動作接續一個動作,是一種串連融合的藝術,舞者必須精準地做到每個動作,在身體肌肉的用力與放鬆之間,必須拿捏得當,才能讓美感與力道同時兼具。這些都需要經驗的積累。這群女舞者,年輕時或許就真的只是在跳舞,利用各種肢體語言去達到美的要求。經過歲月的洗禮,以及對舞蹈、對自己的身體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之後,跳舞就不再只是跳舞了。

跳舞對她們來說,是將內在的感受與觀感,透過身體,以外顯的方式傳達給每一位觀眾。在此,展現的是一個不被馴服的身體,充滿了各種可能性與能動性。身體作為人與人之間、人與社會環境之間溝通的媒介,而舞蹈則是溝通的語言。無須文字,在舉手投足間,即能帶給觀者無比的感動與震撼。

雖然舞者這個角色,並非女性獨有,卻是女性多於男性的一個職業。舞蹈於是被歸於女性化的身體活動。尤其在二元劃分的思維裡,女性往往屬於身體,男性則是屬於心靈,而後者往往優於前者。然而,這群女舞者,超脫這樣的二元對立,從中看到的是性別中立的舞蹈生命力。「就是愛跳舞」的這個簡單意念,讓舞蹈成為她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她們也不吝將之全然分享予他人,用身體書寫她們的生命故事。

徐開塵,《羅曼菲:紅塵舞者》,臺北:聯合文學,2002年。
汪其楣,《舞者阿月:臺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》,臺北:遠流出版,2004年。
黃尹瑩,《舞動人生:一個藝術家的誕生》,臺北: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,2005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