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讀空間裡的性別符碼─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》(1995-)

下課鐘響,一群迫不及待的小朋友奔向操場,因為那裡有好玩的遊戲器材,跑得快的男生占了上風,轉眼搶攻了盪鞦韆與溜滑梯,動作慢一點的女生們只好失望地玩起跳繩、踢毽子;上課鈴響後,玩得全身髒兮兮的男生,進了教室不會一直被老師罵,反正他們怎麼樣,都學不會愛乾淨。

1995年成立的「性別與空間研究室」,就是要告訴你,生活空間裡,男女有別的例子,俯拾即是,而性別刻板印象更是無所不在。一個男人的房間凌亂得跟百發子彈掃射過一樣,沒人會怪罪,如果這種事發生在女人身上,肯定會被嫌棄。

「性別與空間研究室」在1995年,發行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》,提醒讀者們對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,值得好好重新檢視。第一期,「何謂性別歧視的空間?」揭櫫男人設計的環境,女人使用起來有多麼不方便,甚至是充滿危險。第二期「女性專業者的天空」,一樣都是環境的使用者,為什麼女人扮演的角色通常是空間的清潔維護者,而在專業的空間領域裡,男人意見可以滔滔不絕,女人的聲音卻無人聽見。

第三期「廁所專題」,有感於女人上廁所一向「大不便」,另闢「廁所」專題解放女人,讓女人暢所欲言,一次宣洩上廁所到底有多麼不快,讓女人在公共空間裡的私密經驗,成為性別論述的主流。第四期「女性空間安全專題」,告訴你女人為什麼害怕夜裡獨自走在暗巷,因為缺乏體貼女性人身安全的設計,不但女人擔心危險隨時發生,整個社會問題也跟著層出不窮。為了免於恐懼,女人有權利要回「夜行權」。

如果女人沒有夜行權,那麼同志可以說沒有「日行權」,第五期「同志空間專輯」,一個可以讓同志自由自在想牽手就牽手、想擁抱就擁抱的空間在哪裡?原來在我們四周的生活根本就是「異性戀空間」,彩虹的國度宛如乍現的春光,難怪同志朋友不願「出櫃」,只選擇在夜晚現身。第六期「休閒空間專題」,從喝咖啡、看漫畫、上健身房、泡溫泉,你能想到的休閒活動空間,都可以從性別的角度看到與眾不同的使用經驗。 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》批判空間的目的,不在挑剔,而是期待將空間改造成讓女男、女女、男男活起來都很自在的環境。

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》,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性別與空間研究室,1995年9月-迄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