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阿嬤的古早美容術─挽面

飛馬白粉

「愛水查某去挽面,白粉拿來糊歸面, 看到熟識不敢認,聽人咧叫不敢應。」 【挽面】

這是2000年,由作曲家鄭智仁譜曲、尤慧美作詞的臺灣歌謠〈挽面〉,歌詞描繪女性為了讓自己更漂亮,忍痛挽面,由於在挽面時要先用白粉塗滿整張臉,這時看到認識的人也不敢打招呼,聽到有人呼喚,也裝作沒聽到不予回應,只因一臉的白粉,羞於見人。

近幾年以來,化妝、保養商品大行其道,街頭各種美容護膚機構林立,百貨公司更以化妝品當作週年慶的秘密武器,可見美容護膚產品的無限商機。在沒有這類保養品的年代,婦女是如何保養皮膚?妳相信嗎?只靠著一條細棉線和一塊白粉,就可以將臉上多餘雜毛、粉刺及角質層去除,讓臉龐光滑細嫩,這就是挽面神奇的功效。

先將白粉塗在臉上吸收臉部油脂,使細棉線更容易抓緊汗毛,再用一條細棉線交叉形成「又」字形,其中一端含在口中,再由左右手拉扯另外兩端,藉由三股拉扯的力量將細毛連根拔除,一次費時30至40分鐘。挽面主要是為了拔除臉上的汗毛,讓皮膚光華細緻,臉上的妝可以更勻稱,重要的是毛孔不會變的又粗又硬。1950、1960年代的臺灣,挽面成為深受婦女歡迎的行業,挽一次面收費大約4、5塊錢,吸引不少家庭主婦兼差補貼家用。挽面媽媽說,眼框及耳毛處最難挽,有時深怕弄痛客人,常常要以手肘、肩膀控制力道,長久下來,容易出現肩膀及腰骨酸痛的後遺症,可見挽面工作一點也不輕鬆。

在傳統社會裡,未出嫁的女子不能挽面,必須在出嫁前由親族中福壽雙全的女性長輩幫忙挽面,婚禮前挽面又稱為「開臉」。習俗上認為,女生要額頭光潔才會旺家,完成之後要包「修容禮」給幫忙的長輩,費用則由男方負擔。據說開臉的時候,新娘不可以喊痛,以免破壞了未來婚姻的美好。目前桃竹苗等客家地區,還有女子出嫁前修容的習俗,其他地方則比較少見。

婦女出嫁之後,在幾個特定的日子也會挽面,臺灣俗語說「二十四送神,二十五挽面」,也就是說舊曆二十四日送完神之後,隔日婦女就會挽面,代表改頭換面,除舊佈新。民間認為婦女逢年過節挽面可去除霉運,因此總是慎重其事。其他如土地公生日、端午、中元節等特殊節日,有些婦女也會特別挽面,以求好兆頭。

隨著保養品、化妝品產業的蓬勃發展,美容護膚機構四處林立,挽面這項古老的美容法也就被冷落一旁,不過偶爾還是可以在街頭巷弄間,看到挽面的小攤子,讓現代人也能重溫傳統舊社會的美容術。

黃金財,《臺灣懷舊之旅──古早臺灣人的生活紀實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8年。
鈴木清一郎著,馮作民譯,《臺灣舊慣習俗信仰》,臺北:眾文圖書公司,1989年。

國語日報網站.臺灣老行業──挽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