約略是從1990年代開始,不同於一群男人聚在一起「練身體」的傳統健身房,新型態的健身中心開始在臺灣出現。像是「亞力山大」、「加州」等健身中心,不僅擁有傳統的重量訓練器材,更增加了柔性的有氧運動、瑜珈以及舒壓的SPA設施,使得原本陽剛味十足的健身房,開始向女性會員招手。
有別於崇尚陽光膚色與健美曲線的歐美女性,臺灣的女孩們還是堅信「一白遮三醜」的無上信條。當許多同齡男性在運動場上奔馳時,女孩們仍舊擔心著曬黑的煩惱。再加上,臺灣社會對於女性戶外運動並不友善,男性可以選擇在下班後或是天黑時,到黑暗無人的公園、草地以及學校操場運動,但女性就必須考量到安全以及社會觀感的問題。為了符合社會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,行為舉止更「像個女孩子一些」,許多揮灑汗水的戶外活動場合,很少見到女性的參與。
所以,在大型健身中心提供不畏風吹雨淋,而又明亮寬敞的空間後,的確使得女性對於運動空間有了新選擇。然而有趣的是,即便健身中心對男女學員參與的課程並無限制,但是性別差異卻隱然涇渭分明。在鍛鍊肌力的重量訓練區,女孩因怕成為「金剛芭比」而畏如蛇蠍;而在有氧專區裡,望著身穿韻律服翩翩起舞的女孩,雄赳赳的男孩也不太願意參加這樣「柔軟」的課程;顯然在健身中心裡男女兩性的屬性運動,壁壘分明。
一般而言,許多女性視健身運動如畏途,尤其在尚未養成運動習慣之前,更是如此。她們健身的目的,與其說為了強健身體,不如說希望使自己的體態更完美,因而較為柔和的有氧與瑜珈運動成為她們的首選。即便為了加強心肺功能,選擇跑步運動,結果女性不是不敢跑太久,就是在結束後趕緊按摩運動部位,生怕肌肉過於結實。除此之外,科學與健身結合的力量十分巨大,教練們總能以「體脂率」、「肌肉型態」、「曲線調整」等等看似科學的術語,使女性對自己的體態產生焦慮,藉以達成推銷自費課程的目的,成為女性健身的隱憂之一。
當然,刨除運動觀念的偏頗,以及商業包裝後的剝削之外,健身產業的蓬勃對女性也有正面的意,不僅提供較為安全與善意的空間供女性運動,附設的SPA設施,也提供給都會女性一個放鬆與社交的私密場合。只是,在享受種種便利之時,如何分辨商業行銷包裝後的「健康概念」,找出真正適合自己的健身之道,才是聰慧的現代女性所需深思的問題。
陳德容,〈健身房中年輕女性身體概念的建構〉,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》,期6(2006年12月),頁83-111。
黃筱婷,〈身體欲望、不滿,及一種可能──性別化的健身活動與空間〉,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》,期6(2006年12月),頁53-82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