哺乳文化

每年8月1日到7日是國際母乳週,為了響應「國際母乳哺餵行動聯盟」(WABA)發起的「全球性母乳哺育運動」,臺灣各縣市衛生局、「母嬰親善醫院」皆舉辦活動,宣導母乳哺育的好處,並且邀請正在哺乳的媽媽現身說法,鼓勵準媽媽親自哺育嬰兒,讓下一代「頭好壯壯」。

在傳統社會,女性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幼兒,是再平常不過的事,農家婦女更對「就地哺乳」一事習以為常。老一輩的臺灣婦女回憶起自己的成長過程,很容易聯想到婦女大方哺乳的印象,她們產後自然也多以母乳來哺育下一代,即使遇到一些問題或挫折,家中的女性長輩也會提供過來人的經驗,幫助她渡過難關。隨著臺灣經濟的起飛,民眾生活變得富裕之後,曾幾何時,母乳─上天賜予嬰兒最珍貴的食物,漸漸地被配方奶粉所取代。

過去幾十年來,在配方奶粉公司的強勢宣傳下,許多民眾誤以為「人工奶水」足以比擬母奶、甚至凌駕於母奶的營養價值;加上社會對於乳房過度物化,在「波霸才是美」的審美觀下,人們對乳房的看法只在乎「大小」,卻忽略乳房本來的功能─哺育下一代。於是許多女性忽視母乳的價值、放棄哺乳,哺乳文化幾乎要從臺灣社會中消退。幸運的是,近十年來,全球吹起了一陣哺乳推廣風潮,臺灣在許多母乳推廣團體的奔走下,「母乳最好」又漸漸受到婦女的肯定。

為了維護臺灣的「哺乳文化」,創造一個女性哺乳的友善空間,政府與推廣母乳哺育的團體除了取締奶粉公司的不當宣傳,反對物化女性身體的文化之外,還宣導婦女應選擇到「母嬰親善」的醫院生產,在各公共場所設置「哺乳室」與「集乳室」,方便女性餵乳或集乳,並且透過立法捍衛婦女的哺乳權,讓婦女在公共場所進行母乳哺育時,不會受到任何歧視或不平等的待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