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樓女子學校的幕後推手─伊萊沙‧李庥(Elizabeth Cooke Ritchie,1828-1902)

提到創立臺灣最早女子學校時,總是歸功於向教會提出興辦女學的李庥(Hugh Ritchie)牧師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這項建議的幕後推手──李庥夫人。

本名伊萊沙的李庥夫人,是英國長老教會福爾摩沙島南部傳教團的老師兼宣教士。1867年,她跟先生李庥一同來到臺灣。由於基督教男性身負經營教會權利和責任的傳統,所以在臺初期,伊萊沙所扮演的角色,趨向典型維多利亞時代的太太與母親。頭兩年內,她生育兩子,並同時照顧家庭與教會。不過,在1871年時,她已經開始投入教育工作,而且每到一處就輔導婦女和女童學習認字、閱讀教會讀物等工作。

1879年,李庥向臺南教士會建議興建女學,並差遣女傳教士來臺專責規劃女學,堪稱倡導臺灣女子教育的先鋒。然而,伊萊沙比李庥更早投入女子教育,並因而促使她先生注意到女性社群,且更進一步投資個人資本與教會力量在發展女子教育上。

興建女學的後續工作,包括向倫敦長老教會總會、女傳教士協會寫信,申請派遣女傳教士來臺發展女性傳福音工作等,全是伊萊沙一手包辦。最後,她本人擔任第一位長老教會女傳教士協會駐臺代表。同年年底,李庥因染患瘧疾病逝臺南,葬於高雄。伊萊沙則決定留在臺灣,繼續教會教育工作。起先,她將範圍縮小在臺灣府內,開設主日讀經班(男女混合),同時晚上在醫院教授病人認字讀經。隨後,她回復以往拜訪外地教會的方法,專注於鄉村女子教育。1880年,她個人拿出300英鎊,捐作設立女子學校用。

1884年,伊萊沙因為病情嚴重,向教會申請退休,因此在「新樓女子學校」尚未成立前,便離開臺灣。新建女學的工作,則由隔年來臺的朱約安(Joan Stuart)與文安(Annie E. Bulter)接辦。伊萊沙在臺灣傳教,獻身於女子教育期間,付出相當大的代價,失去兩位至親──先生和兒子。雖然伊萊沙是英國人,但在談到臺灣女人的歷史時,不能不紀錄伊萊沙在臺灣十多年來,對臺灣女子教育的貢獻。

范情,〈臺灣百年女學校──長榮女中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28-43。
Otness, Harold M., One Thousand Westerners in Taiwan, to 1945: A 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. Taipei: Preparatory Office for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of Academia Sinica, 1999, pp.137-138.
費德廉(Douglas L. Fix)、羅效德(Charlotte Lo)編譯,〈李庥夫人〉,收入費德廉(Douglas L. Fix)、羅效德(Charlotte Lo)編譯,《看見十九世紀臺灣: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》(臺北:如果出版,2006年),頁217-224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