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會職業婦女的先驅─揀茶女

稻香濃樣茶香同,萬綠叢中無數紅,這是茶熟好時節,女紅不習習茶工。 兒家家住近城肆,薪貴米珠居不易,且喜茶歌入耳來,博得餘資佐簪珥。 【揀茶行】

自西元1860年,兩次英法聯軍後,淡水開港,包括艋舺和大稻埕等河港在內,都是當時興盛的起卸口岸。然而因淡水河河沙淤積的緣故,船隻無法上溯到艋舺,久之市況漸衰,船隻大都停靠在大稻埕起運,大稻埕於是漸漸成為北部重要的河岸商貿中心。

當時東方茶葉受到歐美人士歡迎,年需求量大增,因地利之便,大稻埕眾多茶行,因而廣收臺灣北部丘陵地所產茶葉,進行加工精製以外銷。當時有名的洋行如義和、怡和、美時、德記、新華利等,皆爭先來大稻埕設立分部,以便大量收購並方便輸出茶葉至歐美各國,繁盛的大稻埕茶市,由清光緒年間而至日治時代,一直都是支撐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。

精製茶,對於茶葉精細好壞有著較高的限制,在加工前必需以大量人工將雜枝、壞葉等部分挑除。由於當時婦女在以務農為主的家庭中,多被視為剩餘勞力,加上女性細膩專心的特質,是以揀茶工便多為女性所擔任。由每年農曆二月春茶初產,一直到冬至前最後一批冬茶結束其間,繁忙的大稻埕地區,來來往往的滿是勞作於各家茶行間的揀茶女們。以1903年的調查報告來看,當時大小茶行近兩百間,繁忙時每日總共可雇用近兩萬名的揀茶女們。如此景況,真可稱之為大稻埕茶市裡的一大盛景。

揀茶工作主要是按量記酬,依照不同的茶種有不同計價,一般而言,每日約能有20、30錢的進帳,熟練者甚能倍之,在當時也算是不少的收入了。這些女性們,一面嫺熟地翻挑著黃葉與雜枝仔,一面與工作的女伴愉快地談天說地。茶行旁的「亭仔腳」,不僅是她們的工作場合,也是揀茶女們重要的社交休閒場所。因為有了較為穩定的經濟收入,不少婦女為了往來茶行工作方便,開始在大稻埕周邊租屋而居。只是雖然通勤便利了,但是單身婦女行走居住在陌生的城區,還是有相當的危險性,揀茶女受到往來男性茶工與行商的騷擾事件,也便時有所聞,即使後來因為警察機關的關注而有改善,卻也無法讓她們感到完全安心。

然而年輕的婦女們,藉由揀茶工作,得以暫時擺脫傳統家庭的束縛。且每日辛勤賺取的收入,不僅幫助了家計,也使得原先被視為剩餘勞力、無所貢獻的婦女,在家中說話更有了底氣。即便繁華的大稻埕,並未對婦女們有著多友善的面孔,但這些都會職業婦女的先驅者,依然靠著自己的雙手與女人的韌性,繼續頑強的生活著。

何素花,〈採茶婦女──客家勞動婦女的一個面相〉,收入賴澤涵主編,《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──語言、拓墾、婦女與社區發展》(臺北市:行政院客家委員會,2002年),頁495-543。
陳惠雯,《大稻埕查某人地圖: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》,臺北:博揚文化,1999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