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樹間律動的彩蝶─採茶女

戴起那個竹笠穿花裙,採茶的姑娘一群群。 去到茶山上呀,採呀採茶菁呀,不怕太陽曬頭頂。 戴起那個套袖裡花巾,採茶的姑娘一群群。 大家手不停呀,採呀採茶菁呀,不怕刺籐扎手心。 【茶葉青】‧鄧麗君演唱

綿延彎曲的山坡上,遍數不盡的茶樹叢碧綠得耀人雙眼,採茶姑娘們嘹亮的歌聲,化做動人的旋律迴盪在茶山谷壑之間。

開臺以來,臺灣大宗出口的經濟作物中,茶葉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,在世界各地都有其忠實的愛好者。比如,臺灣北部稱之為「膨風茶」的特殊白毫烏龍,便曾作為獻禮送達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手中,據說當她見到五彩斑斕的茶葉,在熱水中翻滾舞動,猶如翩然起舞的美人,更帶有動人的果實與蜂蜜香氣,女王一嘗傾心,稱譽其為「東方美人茶」。

當然,如此質高量大的茶葉生產,勢必需要專業的技術與大量的人工。眾所皆知,要炒出好的茶葉,茶菁的好壞影響甚巨,而上好「一心二葉」的茶菁,則端賴於採茶女手巧心細的採集。由於,茶葉一年有六、七個月的採收期,所需人手眾多,據統計在20世紀初,甚至約有高達20萬的採茶女在山上工作。

採茶女頭上戴著用藍布包起,稱作「涼帽」的竹笠,用以避免強烈陽光的曝曬,而又能有通風效果,雙手則套著碎花袖套,防止蚊蟲叮咬。她們一邊將採著的茶菁,放進背後的竹茶簍,一邊和熟識的朋友們聚會聊天,相對於在家中一成不變的務農與操持家務,採茶的時節,為她們提供了一個輕鬆的社交場合。

除此之外,當時她們每日薪資並不遜於當時的女工,這筆錢不論是貼補家用,或是做為私房錢,在當時都是不錯的收入。當然,春夏間山頭炎熱,工作繁忙,為了排解寂寞抒發辛勞,北部的客家採茶女有著唱「採茶歌」的傳統。在山間與附近的男茶工們,歌聲唱和,一聲聲「摘茶愛摘二三皮,三日沒摘老了哩。三日沒看情哥面,一身骨節酸了哩」,為辛勞的工作加進幾許甜蜜的點綴。

只是隨著歲月變遷,昔日茶葉王國的光環漸漸消逝,東南亞茶葉的大量傾銷以及檳榔樹的種植,使得茶園數量銳減。採茶女活躍的舞臺也一日日的萎縮,加上後繼無人的緣故,現時山上已然見不到「採茶姑娘」的身影,只剩下歷經數十年歲月的「採茶阿嬤」。這群「採茶阿嬤」的身手依然矯健、歌聲仍舊嘹亮,但佝僂的背影卻沈澱著臺灣產茶歲月的餘暉。

何素花,〈採茶婦女──客家勞動婦女的一個面相〉,收入賴澤涵主編,《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──語言、拓墾、婦女與社區發展》(臺北市:行政院客家委員會,2002年),頁495-543。
陳惠雯,《大稻埕查某人地圖: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》,臺北:博揚文化,1999年。

客家委員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