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又沒有要革命,我只是跳舞!」【蔡瑞月】
當蔡瑞月還是個小女孩時,總愛躺在屋頂上,幻想舞蹈的模樣。就讀臺南第二女高時,在「宮古座」(當時府城最好的戲院)看到石井漠舞團演出後,內心更加嚮往。1937年,她隻身赴日投入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的門下,沉浸於「舞踊詩」運動中,習得芭蕾舞、現代舞基礎,以及舞法創作。為了更接近編舞情境,從而加入石井綠舞蹈研究社,專心師事石井綠,直至1946年。二戰期間,她隨石井綠舞團到南洋巡演,逐漸累積其舞蹈經驗和能量。
二戰結束,蔡瑞月滿懷為故鄉奉獻的憧憬回臺。途中,她編跳《印度之歌》、《咱臺灣》,船上的旅客成為她回臺第一批觀眾。之後,她開設「蔡瑞月舞踊藝術研究所」,並於1947年首度在臺北中山堂發表舞作。巡迴全臺演出時,結識詩人雷石榆,兩人陷入熱戀、結婚,並於隔年生子。當時雷石榆任教臺大,文化界人士雲集,蔡瑞月也開始教授舞蹈課程,和從事文化、戲劇推展活動,將現代舞紮根臺灣各個角落。
1949年,雷石榆因政治因素遭流放,蔡瑞月受牽連而入獄三年。獄中,她仍不斷編舞、教獄友跳舞,編作《嫦娥奔月》、《母親的呼喚》。出獄後,她在臺北成立「蔡瑞月舞蹈研究社」,獲聘為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舞蹈組組長,受託示範演出。蔡瑞月逐漸為臺灣打開舞蹈視野,培育許多舞者,吸引許多國際知名舞蹈家來臺停駐。之後三十年間,其舞作豐富並與音樂家合作編創臺灣本土舞作。1982年赴歐訪問,隔年更在韓國亞洲舞蹈會議上高齡演出。然而,在1977到1981年間辛勤籌備的《晚霞》,卻因為國民黨文工會的干預被迫退出,舞劇遭改名為《龍宮奇緣》。此事件使蔡瑞月的舞蹈生命再度受挫,終於在1983年黯然與子移民澳洲。
然而在1994年,蔡瑞月獲頒薪傳獎,1997年更受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推崇為臺灣舞蹈先驅,隔年獲頒博士學位,並接受文建會口述訪談。不久,蔡瑞月返臺進行舞作重建《牢獄與玫瑰》,之後也繼續進行一連串舞作重建工作,直至辭世,蔡瑞月真可謂臺灣舞蹈界的國之瑰寶。
汪其楣,《舞者阿月:臺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》,臺北:遠流出版,2004年。
唐瑞銘,〈蔡瑞月〉,收入林礽乾等編,《臺灣文化事典》(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,2004年),頁997-998。
葉益青,〈衝破禁忌舞動生命之地──蔡瑞月舞蹈社〉,收入范情等著,《女人屐痕:臺灣女性文化地標》(臺北:女書店,2006年),頁146-157。
蔡瑞月口述、蕭渥廷主編,《臺灣舞蹈的先知:蔡瑞月口述歷史》,臺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1998年。
蕭渥廷主編,《臺灣舞蹈ê月娘:蔡瑞月攝影集》,臺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1998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