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8年生於江蘇南通的高棪,父親高楚秋為地方士紳,原為讀書人後來經商。雖然高楚秋是接受科舉教育,但對於子女的管教卻十分地民主開放,因此不分男女都獲得了高等教育的學習機會。高棪從小受到父母愛看平劇影響,埋下日後學舞的種子。之後,原本念滬江大學經濟系的她,一年後為了跳舞理想,轉至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體育系。在校期間,跟隨美籍教授學習各國土風舞、性格舞與形意舞。1936年畢業後沒多久,就爆發中日戰爭。1939年,高棪也到擔任重慶師範舞蹈教師,並研究古代舞蹈完成《宮燈舞》、《拂舞》、《干舞》、《劍舞》作為學校舞蹈教材。之後陸續擔任數間學校的舞蹈老師。
1946年,國共爆發內戰,高棪與姊姊隨同政府來臺,落腳於新竹,擔任新竹師範學校教授。1949年,高棪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,這段期間她深入山地鄉,研究原住民舞蹈,採集了四首舞蹈《萬眾歡騰》、《如在天堂》、《快樂生活》、《伊那那羅灣》。之後應政府聘僱前往香港、馬尼拉等地教授中國民族舞蹈,出版《中國民族舞蹈》一書。
1964年,創立中國文化學院舞蹈專修科,1966年更名為舞蹈音樂專修科。參考美國舞蹈教育制度與課程,以發揚中國文化精神為宗旨。這一年,其又應聘前往美國、加拿大等十四座城市教授中國民族舞蹈。返臺後,創立華岡舞蹈團。高棪在文化當家26年之久。期間面臨兩次改名、兩次改制的變化,於1974年升格為文化大學,更在1982年從體育系獨立為舞蹈學系。期間所培育的舞蹈專業人才超過700人,校友遍佈舞蹈界各階層,包括專業舞者、編舞家、舞蹈教師、舞蹈學者等。
1867年成立的華岡舞團,正是舞蹈專修科成立後三年,學生將近120名,從中挑選創立的舞團。高棪成為國內專業舞蹈教學和舞團的領航者,而華岡舞團的作品在國內成為指標,在國外則被譽為是代表中華文化最美麗的隊伍。1967到1981年間,該團演出的節目以民族舞蹈為主。1972年,林懷民自美返臺,沒過多久成立以現代舞為中心的雲門舞集,刺激了華岡舞團轉向發展古典芭蕾,成為1980年代以後的新標竿。1986年,高棪獲頒「民族藝術薪傳獎」,在幾年後,卸下文化大學舞蹈系主任職務,於2001年病逝。
綜觀高棪的舞蹈人生,不僅將一己的興趣自我實現外,更由於她在學術研究機構中創立舞蹈系,同時設有自己的舞團,創造出完整的人才養成制度,使得舞蹈事業能在臺灣深根。同時,又能適時調整發展方向,使得無論舞蹈系或是舞團都可能繼續擁有一片天。因此高棪不僅可說是舞蹈界推手,同時也是一位領導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