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治時期臺灣女詩人團體─芸香吟社(1930-)

你知道日本時代的臺灣大家閨秀,平日除了刺繡外,最常從事的娛樂活動是什麼?就是寫作。當時在男性擅長的文壇中,其實處處可見女詩人的蹤影,她們出席各種詩會,與男子一較文才。

1930年花好月圓的中秋節,石中英(字儷玉)、蔡碧吟和諸多女詩人,在文化氣息濃厚的臺南府城,邀集當地閨秀設立「芸香詩社」(該詩社也有香芸詩社、香英吟社等名稱)。芸香詩社的社員全為女性,蔡碧吟擔任社長,石中英擔任理事,並選出韓錦雲、黃雪瓊、吳吟花、邱碧香等重要幹部。

芸香詩社成立後,該會最大的活動紀錄,是參加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的全島聯吟大會。紀念大會中,芸香詩社女詩人參與提詞,撰寫的作品在《三六九小報》中連續三期刊登。這個標榜女詩人的婦女團體,因性質上並無社會運動的意涵,因此《臺灣民報》對於該會的活動報導,付之闕如,輿論也無太多著墨。曾有評論認為,參與該詩社的婦女,雖然缺乏興致高昂的婦女運動聲音與活力,但能讓墨守深閨的婦女走出家門,也算是可喜可賀的現象。

其實,參與香英吟社的婦女,並非只有傳統溫柔婉約的形象。當時的傑出婦女,如女高音林氏好,就有相當積極的表現,當她面對教職被剝奪時,正面地與當局對立,勇敢發聲。又如該會理事石中英,在日本時代能勇於反抗禮教的束縛,掙脫不幸福婚姻的牢籠,並在詩中表達愛國與憂時情懷等,無不是以生命與文學展現婦女運動的理想與熱情。

以1920至1930年代,社會運動的時代背景來看,標榜女詩人的團體,總是有些不符合外界的期望。在1930年後,因為日本政府嚴格控管臺灣各民間社團,以詩社為名的團體,無法全然躲避控管的行列。但芸香吟社,對於婦女擴大集結的議題,卻具有進步的意義,讓婦女問題呈現多面向和多層次的議題,也讓婦女運動隨之更加豐富。

楊翠,《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──以《臺灣民報》為分析場域(1920-1932)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3年。
吳品賢,〈日本時代臺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〉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1年。
孫康宜,《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》,臺北:聯合文學,1998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