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女性的活動範圍只能局限在家戶之內,而在家戶之內又只能主中饋、操持家務、刺繡等,那生活將多麼無趣?難道女性就必須安分守己地守在屋內?在日本時代的臺灣,1920年代正逢社會民氣澎湃,各地青年會、讀書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。這時期臺灣的女青年們,也不讓男性專美於前,紛紛在各地成立婦女讀書會。
首先,在宜蘭的蘭陽平原上,除了由男性組成的「宜蘭青年讀書會」之外,1927年(昭和2年)7月,廖桃、林阿昭為首的18名蘭陽女青年,也組成「宜蘭婦女讀書會」。在宜蘭組織婦女讀書會後,苗栗的婦女也躍躍欲試;1930年(昭和5年)3月,由苗栗街的助產士洪銀女主導籌畫,邀集當地的婦女集結成立苗栗婦女讀書會。同年年底,臺北婦女也決議組織一個,以學術研究和敦睦社交為標榜的團體,由林雙隨(杜聰明醫師之妻)、周慈玉等紳商夫人籌備,臺北婦女革新會遂告成立。
雖然這些日本時代的婦女讀書會,由於成立年代較早,活動紀錄和會員資料也較缺乏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受過教育的智識婦女,不只是蟄伏於家中庭院,也非被動地受教於男性老師的教學。她們為了提升女性的智識,自組讀書會與其他婦女姊妹一同分享書香氣息,這無疑擴展了婦女的生活空間。日本時代婦女讀書會的成立,考驗著婦女對自組讀書團體的堅持,因為各地的婦女讀書會在發起的過程中,屢見波折或延遲許久未能正式成立,唯有她們能堅持成立的動力,成功地建立起屬於她們的讀書會。
即使是向來文靜的大家閨秀,從未舉辦過類似的婦女團體,靠著姊妹情誼和喜好讀書的動力,建立屬於她們專屬的學習空間。這完全印證了臺北婦女革新會,在江山樓舉辦的發起會議演講主題「婦人之力真是偉大」。
楊翠,《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──以《臺灣民報》為分析場域(1920-1932)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93年。
游鑑明,《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》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,1988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