權貴之家的婦人,她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?閒賦在家,做做保養與美容功課?如果你這樣想,那就你就錯了。早在日本時代,臺灣的貴婦就已經走出家庭,組織社團投入社會活動,而最早成立的全臺性婦女團體,就是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。
日本愛國婦人會創始於1901年,是由日本上流社會婦女所組成的團體。歷任總裁都推戴皇族,而且全皇族都是名譽會員,會員數於1919年突破100萬。臺灣的愛國婦人會,屬於日本愛國婦人會分支,對象主要包括在臺日本婦人,並吸收本地士紳的夫人,主要從事女子教育及社會公益活動。1904年成立臺北、臺中、臺南三個支部,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夫人擔任顧問,各地方廳以下設置幹事。婦人會資金的來源,一部分靠募捐,一部分由政府當局支援,用以經營蕃產品交換事業和照相業。
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,初期任務主要在,對因臺灣防蕃、討蕃事業所造成傷痛的救護與救濟協助。1908年,發行機關刊物《臺灣愛國婦人》。之後,陸續致力於廢除纏足運動、設立女子職業學校,及其他各項社會公益。另外,還設有「活動寫真部」,募集救護基金。除了上映活動外,婦人會也派人前往原住民部落拍攝日人討伐實況。1916年以後,婦人會為了不與民爭利,廢止寫真部,並將所藏影片寄贈臺灣教育會。1942年,愛國婦人會與國防婦女會,合併成大日本婦人會,戰後由國民黨接收。
這個最早出現的全臺性婦女團體,是否如今天蓬勃發展的婦女團體一樣,具有決策自主權?從愛國婦人會的發展來看,其自主性實際上受到日本國家發展政策走向的影響。再者,參加者多為官夫人或士紳之妻,和戰後由宋美齡所領導的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,實有異曲同工之妙,缺乏自發性的明確具體會旨。即便如此,但考察婦女團體的發展時,我們仍不能遺忘這一段初創的歷史。
大橋捨三郎,《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》,臺北: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,1941 年。
洪雅文,〈愛國婦人會〉,收入許雪姬等編,《臺灣歷史辭典》(臺北:遠流出版,2004年),頁945。
簡秀昭,〈愛國婦人會〉,收入《臺灣文獻》,別冊6(南投: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2003年),頁25-3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