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月老

臺北霞海城隍廟年中祭典

「滴搭搭鼓吹牽長聲,連續一直鬧,七爺在前八爺在後,搖搖擺擺出風頭…… 啊 全省最熱鬧的臺北迎城隍爺。」 這是由葉俊麟做詞、洪榮宏主唱的臺灣歌謠,歌名叫做【臺北迎城隍】,描寫臺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典的熱鬧情形,歌詞相當寫實活潑。

一般民眾對迪化街的印象,除了南北貨色齊全的年貨外,還有什麼呢?當然非霞海城隍廟莫屬。清朝道光年間,一百多名同安人渡海來臺,奉請城隍爺的神像隨行,剛開始安置在艋舺八甲庄,逐漸成為同安人的共同信仰。1853年(清咸豐3年),艋舺三邑人與同安人發生激烈械鬥,同安人不敵敗走,一群信徒冒死護送城隍金身,突破重圍避走大稻埕,1853年在迪化街現址創建霞海城隍廟。這間寺廟雖小,但香火鼎盛,關於城隍爺的靈驗神蹟,不勝枚舉,前往參拜的信徒更是絡繹不絕。每年農曆5月13日,城隍祭典均舉辦規模盛大的慶祝活動,是臺北地區三大廟會活動之一,臺北有句俗諺說「五月十三人看人」,就是描寫廟會活動的盛況。

霞海城隍廟香火旺盛,從清代延續到日本時代,未曾中斷。不論是廟裡的七爺八爺,或是城隍祭典,都常出現在日本時代寫真帖或風景明信片中,可說是日本人眼中典型的臺灣印象。

戰後,城隍廟開始供奉月下老人,名聲更加響亮。月老是掌管姻緣的神明,但是為什麼會出現在城隍廟?原來是在1971年,有位老太太到城隍廟為子女拜拜祈福,後來孩子果然取得傲人學位,找到好工作,但感情生活卻始終沒著落,老太太於是再向城隍爺請求,說也奇怪,幾個孩子很快就找到理想的對象。老太太為感謝城隍爺的保佑,便向廟方表示願意捐獻月下老人神像一座,協助城隍老爺處理未婚男女的婚姻大事,廟方便請人雕刻一座高43公分的月老神像供奉在廟內,靈驗事蹟也因此傳開。

祭拜月老,要先買一份50元的金紙跟香,然後進入大殿購買一份260元的白糖和鉛錢,在城隍爺和月老面前虔誠祈求,唸著「城隍來做主,月老來幫忙」,向月老報告自己的姓名、年齡、住址、喜歡對象的類型、條件等,並表明如果事成將如何還願等等,最後再將紅紗線在廟前香爐繞上3圈,隨身攜帶。「鉛」的臺語諧音就是「緣」,白糖則在祭拜完畢之後由廟方收回,煮成甜茶給香客「吃甜」,都是取盡快覓得良緣的涵義。

祭拜月老之後,如果順利結成好姻緣,不要忘了要回到廟裡向月老說聲謝謝,最常見的答謝禮物便是訂婚禮餅,因此在霞海城隍廟的供桌上常看到滿桌的喜餅,這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香客,對城隍爺與月老最誠摯的感謝。

霞海城隍廟的月老相當靈驗,常吸引許多香客前往祈求,特別是在情人節或月老誕辰當天,總是人山人海。據統計,2000年間就有300多對情侶前來還願;2001年間則有800多對;到了2002年,還願人數激增到1,922對,平均每天成就5對以上的佳偶。這也難怪霞海城隍廟的月下老人,風靡許多未婚男女,成為單身男女想覓得良緣的最佳精神寄託。

靜宜大學臺灣民俗研究室.臺灣民俗:〈臺北迎城隍〉
台北霞海城隍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