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《浪淘沙》一書中,女主角邱雅信所就讀的淡水女學堂嗎?你可知東方白筆下這所高牆環繞、規矩森嚴的女學校,可是臺灣第一所女學校。
1884年,加拿大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(George Leslie Mackay),鑑於臺灣不重視女子教育,並為訓練臺島的女性傳道人員,乃爭取加拿大長老教會「婦女國外傳道會」的捐助,創辦該學堂。創校之初,為吸引學生前來就讀,不僅學雜費全免,校方還免費提供膳宿,然而,礙於當時女子就學風氣未開,願意前來就讀者為數甚少,馬偕多方奔走,仍僅招募到30、40名學生,且多為宜蘭平埔族的信徒;其後經傳道人員多方勸說,入學者一度多達80名,惟因當時並未限制入學年齡,而出現白髮紅顏齊聚共學的現象。
除學生招募不易外,師資及設備也常因經費不足而因陋就簡,教師純屬義務授課,且以宗教課程為主。儘管如此,該學堂的創辦,意謂著女子已能和男性相同,透過教育逐步提升其能力與社會地位。
1901年,該學堂因馬偕逝世一度停辦,1905年,經北部中會議員請命,加拿大母會女宣道會派遣兩名女宣教師,金仁禮姑娘和高哈拿姑娘來臺,於女學堂舊地增建圍牆後,1907年再度復校,易名「淡水女學校」。東方白所描繪身形高大、具「巾幗不讓鬚眉」氣概的「金姑娘」,乃首任校長,其獨立自主的身影,成為臺灣女性學習的典範之一。
該校改制後,課程與經營方針也隨之改變。此後,依規定僅招收12至15歲的女童就學;並且另在女學校旁增設婦學堂,教授中、日文及聖經,提供成人及已婚婦女受教之機會。
1915年,校方鑑於入學者漸增,校舍不敷所需,遂重新改建成今日所見的四合院式校舍。同時,增設高等女子部,易名為「淡水高等女學校」。1922年,配合「私立學校令」的頒布,又更名為「私立淡水女學院」。1945年後一度與淡水中學合併,成為淡水中學女子部,後再分離,改稱為「私立純德女子中學」,1956年與淡江中學合併。
時光荏苒,歷經百年歲月的女學堂,迄今仍在風中巍峨佇立,見證無數少女的朗朗讀書聲、歡笑、夢想、汗水和淚水。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,就是淡水女學校畢業的傑出校友。這所全臺女子首學,見證了臺灣女性受教權的發展。2006年3月8日,國家文化總會封其為臺灣第一座女性文化地標,可說實至名歸。
游鑑明,《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》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,1988年。
山本禮子,《植民地臺灣の高等女学校研究》,東京:多賀出版社,1999年。
東方白,《浪淘沙》,臺北:前衛出版社,1991年。
查忻,〈皇民化運動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〉,南投: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,2001年。
淡水中學校編,《私立淡水中學卒業記念寫真帖》,臺北:淡水中學,1941年。
鄭連明主編,《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》,臺南: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,1965年。
臺灣歷史學會網站:戴寶村,〈馬偕在臺灣〉,2001年6月4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