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原住民婦女,最讓人印象深刻的,莫過於她們高超的手工織布技藝。在原住民的社會中,織布是部落婦女的共同特色;因此,織布不僅僅是為了製作衣物遮蔽身體,同時也顯現婦女文化傳承的歷史意義。例如,泰雅族的婦女必須在出嫁前,隨家族年長女性學習織布,才有資格紋面、結婚;一個善於織布的婦女,往往也受到族人的尊敬。
原住民傳統織布的材料,以苧麻為主。這是因為苧麻生命力強,不需特別照顧,一年又可以收穫三至四次,因此苧麻成為織布的主要材料。苧麻在經過去除表面膠質,搓揉纖維成為麻線,利用植物果實染色等繁瑣的處理步驟後,方能成為織布所用的紗線。
原住民婦女織布的基本方法,主要可分為七種,分別為:平織法、斜紋織法、菱形織法、緯線浮織法、緯線挑花法、緯線夾織法及螺紋織法。各個族群有其不同的式樣與圖案,因此可藉由織紋區分各族群。
隨著漢人與日本人引進布料,原住民婦女逐漸捨棄傳統的織布方法。此外,紡織器具的改良,社會的轉變,也衝擊著原住民婦女的織布技藝,懂得傳統織布技巧的原住民婦女,逐漸凋零。如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取得平衡,讓深具原住民女性特色的織布文化,在現代傳承下去,這是在欣賞原住民傳統織布技藝時,應謹慎思考的問題。
王蜀桂,《臺灣原住民傳統織布》,臺中:晨星發行,2004年。
李莎莉,《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:傳統‧意義‧圖說》,臺北:南天,1998年。